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舆县

平舆县

①秦置,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县北四十里。西汉为汝南郡治。三国魏属汝南郡。北魏皇兴中徙治今平舆县西南。北齐废。隋大业三年(607)复置,属汝南郡。唐贞观元年(627)废。天授二年(691)复置, 属豫州。移治今平舆县。宝应元年(762)属蔡州。蒙古至元七年(1270)废入汝阳县。

②亦作平豫县。南朝梁置,为汝南、太原郡治。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境。北魏以后废。


在河南省东南部。属驻马店市。面积 1282 平方千米。人口93.9万。辖6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古槐镇。战国时为楚平舆邑。《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取陈以南至平舆”,即此。秦置平舆县,治今平舆县城北古城,属汝南郡。东汉、魏、晋、南北朝因之。北齐废。隋大业二年(606年)复置,属汝南郡。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天授二年(691年)又置平舆县,治今平舆县城,属蔡州。宋因之。元至正元年(1341年)废入汝阳县。1951年复置平舆县,属信阳专区。1965年属驻马店专区,1969年属驻马店地区,2000年属驻马店市。地处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洪河流经北部和东部,汝河流经西南边缘。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有机械、酿酒、粮油加工等厂。驻新、平临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普照寺塔、瑞安王墓、安城故城、沈国古城遗址、焚身台、台子寺遗址、西塔寺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景芝镇

    即今山东安丘市东南五十里景芝镇。明万历七年 (1579) 设莱州通判驻此。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移县丞驻此。在山东省安丘市东南部。面积161平方千米。人口11万。镇人民政府驻景芝,人口1.8万。

  • 南宕渠郡

    南朝宋侨置,治所在安汉县 (今四川南充市北)。以在故宕渠郡西南而得名。梁改为宕渠郡。西魏复为南宕渠郡 (亦名宕渠郡),治所在石苟坝(今南充市东北四十里嘉陵江西岸搬罾镇)。辖境相当今四川南充市及蓬安县地

  • 河北山

    今内蒙古狼山与阴山之合称。《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十四年 (隋开皇二年,582),“隋大将军韩僧寿破突厥于鸡头山,上柱国李充破突厥于河北山”。古山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狼山和阴山的合称。东西走向。

  • 斜城

    又名斜谷城。即今陕西眉县。《元和志》 卷2郿县: “斜谷城,城南当斜谷,因以为名。” 《方舆纪要》 卷55郿县: 斜城 “城北去渭水里许。宇文周保定中筑,置云州于此,建德中废”。

  • 武流江

    即今广西横县东南武流江。《明史·地理志》 横州: “南有郁江,又东南有武流江,源自广东灵山县,流入境合焉。”

  • 泸渡江

    即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沤江。《方舆纪要》卷82兴宁县: 泸渡江 “源出桂东县万王山,西流入桂阳县 (今汝城县) 界,北入县境,合资兴水。《舆程记》 云,泸渡水自桂阳县 (今汝城县) 东北唐延里北流至丰乐,

  • 南褒县

    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南郑、褒城二县析置,治新集 (今陕西南郑县西新集镇)。取二县首字为名。不久废。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5年2月,由陕西省南郑、褒城两县析置。以两县首字为名。治新集(今南

  • 理州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置,属大理路。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至元二十一年(1284) 废。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治今云南大理市北旧大理。二十一年废。

  • 七峰山

    ①在今福建上杭县北。《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上杭县:七峰山“在县城北三里。七峰岌嶪,翠丽可爱。一名七星山,为邑后镇”。②一名七石山。在今河南方城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51方城县:七峰山“上有七峰列

  • 显美县

    西汉置,属张掖郡。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东南。东汉改属武威郡。《三国志·魏书·张既传》:黄初中,凉州卢水胡反,既率军讨之,“既扬声军由鹯阴,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北周废。古县名。西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