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峡口山

峡口山

①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寰宇记》 卷152甘州: “北至张掖河,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峰,总三千七十八里。”

②在今福建南靖县东。《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南靖县: 峡口山在 “县东十五里。两山相夹如门,双溪出其中”,故名。

③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梁书·萧纪传》: 太清间,纪率大军东下江陵,湘东王绎 “命护军将军陆法和于硖口夹岸筑二垒,镇江以断之。……将军樊猛获纪及其第三子园满,俱杀之于硖口”。《方舆纪要》卷78夷陵州: 峡口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两岸壁立,蜀江西来,旋涡最恶”。

④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天马山” 条下: “县北有峡口山,相近者曰城口山。” 《清一统志·太平厅》: 峡口山 “在厅东二百三十里。林箐险峻,悬峰相夹,中通鸟道”。

⑤在今云南保山市东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118保山县: 峡口山 “下有石洞,广二丈,高半之,一郡之水俱泄于此。阴流地中,达于施甸枯柯,下澜沧江。洞多鱼,亦名鱼洞”。

⑥即石峡口山。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唐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诗: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即此。

⑦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乡境。《明一统志》 卷37: 峡口山 “在西宁卫城东。地极险阻,为湟鄯往来咽喉地。汉时名湟狭,唐人尝修阁道,宋筑省章城,控制要害”。《清一统志·西宁府一》: “ 《行都司志》: 峡口山在卫东三十里,石山对峙,亦名小石峡,半山有风波岩,每大风,祷之则息,与大石峡、西石峡谓之三峡。”


古山名。(1)又作夷山。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2)在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北。为合黎山诸峰之一。(3)即“湟陿”。


猜你喜欢

  • 黄城山

    ①又名苦莱山、长城山。在今河南叶县北十里。《新唐书· 地理志》 汝州叶县: “有黄城山。” 《方舆纪要》 卷51 叶县: “ 《冢墓记》: 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子路问津于此。”②在

  • 邢浦

    在今浙江绍兴市北。《晋书·谢琰传》:孙恩起义“入余姚,破上虞,进及邢浦,去山阴北三十五里”。即此。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北。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孙恩破上虞,进及邢浦,会稽太守谢琰遣参军刘宣之击破之,

  • 大界

    当在今陕西彬县、甘肃泾川县之间。《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四年(389),前秦苻登攻后秦姚苌于安定,“秦主登留辎重于大界, 自将轻骑万余攻安定羌密造保,克之”。胡注:“大界,当在安定、新平之间。”约在今

  • 汉沟

    即今天津市西北汉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国西摩率英法等国联军进犯北京,曾在此受到中国军民的痛击。村名。在天津市北辰区北部、北运河东岸。属双街镇。人口 2300。相传明初山东散兵定居于此,后住户

  • 滦南县

    1946年于倴城镇置,属河北省。治所即今河北滦南县。(1)旧县名。冀东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河北省滦县南部析置。以地处县南得名。1942年撤销,仍并入滦县。(2)今县名。在河北省东部。属唐山市。面

  • 箕关

    一作濝关。在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南。《后汉书·邓禹传》: 建武元年 (25),“禹自箕关将入河东”。《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杨奉等“乃以天子还洛阳。出箕关”。又称濝关。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

  • 浍川县

    唐天祐二年 (905) 改翼城县置,为汾州治。治所在今山西翼城县。北宋复为翼城县。古县名。唐天祐二年(905年)改翼城县置,治今山西省翼城县,属绛州。北宋复改为翼城县。

  • 广宁中屯卫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锦州府置,属辽东都司。始治于锦州东关驿,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今辽宁锦州市。清康熙三年(1664)改置广宁府。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治今辽宁省锦州市。属辽东

  • 虎头岩

    在南宋临安城 (今浙江杭州市) 钱塘门外,介于宝岩定业寺后山。葛澧 《钱塘帝都赋》 云:“岩则虎头。” 故老传云: “此山旧有岩石突出,如虎头形,吴越钱王纳土后,奏有望气云,杭州西湖有虎头形胜,遂命匠

  • 不令支

    即令支。在今河北迁安县西。《逸周书·王会篇》:“不令支玄獏。”朱右曾《集训校释》:“卢曰:不字,发声。王曰:《齐语》云: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即“令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