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岷州

岷州

西魏大统十年 (544) 置,治所在同和郡(治今甘肃岷县)。《元和志》 卷39: “南有岷山,因以为称。” 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县地。隋大业初废,义宁二年 (618) 复置。唐天宝元年 (742) 改名和政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岷州。上元二年 (675) 没入吐蕃。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复置,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和、礼县、宕昌、岷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区。金改为祐州。后废。南宋绍兴九年 (1139) 另于长道县白石镇 (今西和县西南) 置岷州,十二年(1142) 改名西和州。元于故治复置岷州,初属巩昌路,至元八年 (1271) 割属脱思麻路。明洪武四年(1371) 置岷州千户所,十一年 (1378) 改为岷州卫。清雍正八年 (1730) 复为岷州,属巩昌府。1913年降为岷县。


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于宕昌羌地置南洮州,后改为岷州,治溢乐县(今岷县)。因南有岷山得名。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岷县一带。隋大业三年(607年)废。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后地入吐蕃。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复置,治今岷县。属秦凤路。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西和、宕昌、礼县、岷县等县地。金改为祐州。后废。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另于长道县白石镇(今西和县西南)置岷州。十二年改为西和州。蒙古于原祐川县地置岷州,治今岷县。初属巩昌都总帅府,后属宣政院辖地脱思麻路宣慰司。明初改置岷州千户所、岷州卫。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复置岷州,流官寄治他所。四十年废州为卫。清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州。属巩昌府。辖境仅有今岷县一带。1913年降为岷县。


猜你喜欢

  • 傥骆道

    即骆谷道。《元和志》 卷22兴道县:“傥谷,一名骆谷。……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 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是古代关中和汉中间的一条近捷通道。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

  • 必里万户府

    元置,属土蕃等处宣慰司。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后废。《元史·百官志》作必呈万户府。元置,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南。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必里千户所。

  • 盐埕桥

    在今台湾台南市。连横 《台湾通史》 上册卷1 《林爽文传》: 清乾隆五十一年 (1736) 十二月,“ (林) 爽文、(庄) 大田合攻府治。……总兵柴大纪拒战于盐埕桥”。在今台湾省台南市。昔为水陆交通

  • 龙州宣抚司

    明宣德七年(1432)改龙州置,属四川布政使司。治所即今四川平武县。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置龙安府。明宣德七年(1432年)改龙州置,治今四川省平武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平武县和青川、北川二县部分地

  • 丁栾集

    即今河南长垣县东北二十四里丁栾镇。旧属滑县。民国《重修滑县志》卷6:“丁栾集,距城八十里。”1949年改属长垣县。

  • 乐斯暗沙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位于永登暗沙南4海里。为隐没水下的一群礁石组成。中国渔民向称红草线排、南奈罗角。1935年公布名称为来苏滩。1947年改名乐斯暗沙。

  • 廉里

    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北。《汉书·龚胜传》:“胜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石表其里门。”

  • 湖州府

    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 朱元璋改湖州路置,直隶京师。治所在乌程、归安二县 (今浙江湖州市城区)。辖境相当今浙江湖州市及德清、安吉、长兴三县地。洪武十四年 (1381),改隶浙江布政使司。清属浙江

  • 光明岩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金顶上。南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冒寒登天仙桥,至光明岩,……人云佛现悉以午,今巳申后,不若归舍, 明日复来,逡巡,忽云出岩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云行勃如队仗,既当岩,则少

  • 赤桥

    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北。《晋书·石勒载记》载:晋永嘉中,苟晞等破汲桑、石勒于清渊,桑等将西奔刘渊,“冀州刺史丁绍要之于赤桥,又大败之”。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