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南西道

山南西道

①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置,为十五道之一。治所在梁州(后改兴元府,在今陕西汉中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甘肃嶓冢山以南,四川江津、永川等市县以北,陕西佛坪、西乡、镇巴和四川城口、开县、大竹、邻水以西,嘉陵江流域以东地区。乾元元年(758)废。作为地区直至五代仍沿用。

②唐方镇名。至德元年(756)置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广德元年(763)升为节度使,寻降为观察使,治梁州(后升兴元府,治今陕西汉中市东)。领梁、洋、集、壁、文、通、 巴、兴、凤、利、开、渠、蓬十三州。建中元年(780)升为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增领果、阆两州。此后辖境逐渐缩小。景福元年(892)为李茂贞所据,仍领兴元府及集、壁、文、通、巴、开、渠、蓬八州。天复二年(902)又为王建所并。至天祐末所领仅限兴元一府。五代地属前、后蜀。北宋初废。


(1)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西部置,为全国十五道之一。采访处置使治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秦岭山脉及支脉嶓冢山以南,汶水河、子午河、大巴山和四川省开江、大竹、邻水等县以西,嘉陵江和阆中、南部、西充等市县以东;重庆市涪陵区、开县以西,永川、大足等市县以东,江津、南川、武隆等市县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废。(2)唐方镇名。至德元载(756年)置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广德元年(763年)改为观察使,治梁州(后升兴元府,治今陕西汉中市东),领梁、洋、集、壁、文、通、巴、兴、凤、利、开、渠、蓬十三州。建中元年(780年)升为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增领果、阆两州。此后辖境逐渐缩小。景福元年(892年)为李茂贞所据,仍领兴元府及集、壁、文、通、巴、开、渠、蓬八州。天复二年(902年)又为王建所并。至天祐末所领仅限兴元一府。五代地属前、后蜀。北宋初废。


猜你喜欢

  • 武乡县

    ①西晋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晋书·石勒载记》: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也。” 北魏延和二年 (433) 改为乡县。唐武则天时改乡县复置武乡县,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武乡

  • 三弥山

    即今新疆库车县北哈尔克山。《新唐书·突厥传》:西突厥“曷萨那朝隋,国人皆不欲,既被留不遣,乃共立达头孙,号射匮可汗,建廷龟兹北之三弥山,玉门以西诸国多役属”。

  • 西路左翼左旗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左翼左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扎布汗省桑特马尔嘎次。

  • 扶莱山

    亦作扶来山。在今广西北流市南。《方舆纪要》卷108北流县:扶莱山“在县南百里,陵水出焉”。

  • 哲克得里克

    在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东南查干屯格乡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11塔尔巴噶台路: 哲克得里克 “在塔尔巴噶台南境,南至迪化州三百里,北境有河,合流南下。其东南境沙漠弥望,东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

  • 崇因寺

    又名长安寺。在今四川重庆市渝中区重庆第二十六中后山。北宋熙宁初建。

  • 赵家湾

    即今陕西旬阳县西北赵湾镇。清光绪《洵阳县志》 卷4 《桥渡》: 城北一百二十里有赵家弯。

  • 阿克奇河

    又作阿里齐河。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黑龙江下游支流。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阿里齐河“源出自海岸大山,西北流二百里许,“径穆和勒噶珊北,西入混同江”。

  • 空桐泽

    即空泽。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水经·获水注》: “获水又东南径空桐泽北,泽在虞城东南。”

  • 思县

    1913年改思州府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1923年改为岑巩县。旧县名。本旧思州府直辖地方,1913年裁府改县并改名思县。治思州(今贵州岑巩县驻地思旸镇)。因与本省思南县名易相混,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