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
①又名豆山。在今河北唐县东北。《汉书·地理志》 唐县:“尧山在南。”张晏曰:“尧山在唐县北望都界。”《水经·滱水注》:“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杰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之所登之山者也。”
②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十五里。《金史·地理志》:唐山县“有尧山”。《方舆纪要》卷15唐山县:尧山在“县西北八里。相传尧始封此,因名”。
③在今山西沁县西三十里。《寰宇记》卷50铜鞮县:铜鞮山“本名尧山,天宝六年敕改为铜鞮山”。《清一统志·沁州》 称:“有帝尧庙,今圮,土人叠石为堡,名为尧神寨,此山之所由名也。”
④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汉书·地理志》 河东郡:蒲反县“有尧山”。《水经·河水注》:“河水南径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
⑤在今江西临川市西北。《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免水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相传唐尧洪水时人登此山者免害,故名。唐天宝间改名尧山”。
⑥即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八里尧王山。《水经·淄水注》:“浊水东北流径尧山东。《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
⑦在今河南汝阳县西南。《水经·滍水》:“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郦注:“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又,《汝水注》:汝水“又东届尧山西岭下,水流两分,一水东径尧山南,为滍水也。即经所言‘滍水出尧山’矣”。
⑧又名大柏山、大龙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水经·滍水》:“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郦道元注:“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 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
⑨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水经·洭水注》:陶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
⑩在今广东三水市西南。《水经·洭水注》:陶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赭嵒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 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三水县:尧山,“《郡国志》:山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 俱见之。今高约百仞, 亦名凌山”。
(11)即今广西桂林市东北十五里尧山。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尧山庙在府之东北隅,与舜祠相望,遂名尧山。山有庙。”《寰宇记》卷162灵川县:“按史传:尧封里不到苍梧,以其西与舜祠相对,邑人慕尧之风,遂名为尧山。”
(12)在今陕西蒲城县北三十里。宋敏求《长安志》卷18蒲城县:“尧山亦名浮山,在县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惟此山若浮,因以为名。”
(13)在今越南清化省西北部。《隋书·地理志》:九真郡九真县有尧山。《寰宇记》卷171爱州军宁县:“尧山,清风静夜,时闻法鼓之声。”
(1)古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南。《汉书·地理志》:河东郡蒲反县“有尧山”,即此。(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北与灵川县交界处。因古时在山下建尧庙得名。曾名辽山,别名牛山。曾有茅庵、寿佛殿等寺庙建筑。山麓有明代靖江王墓群。是桂林城郊最大的土山,春季人们多来此踏青;冬季每届天降瑞雪,银峰玉树,蔚为壮观。“尧山冬雪”为桂林老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