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源山
①在今广东阳山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1阳山县: 宝源山 “山产黑铅,居民尝采取之。宏治九年,奸徒相结为盗,始禁不复采”。
②亦名宝山、宝泉山。在今四川巫溪县北双溪乡(谭家墩) 西。《舆地纪胜》 卷181大宁监: 宝山 “在监北一十七里。宝山半有穴如瀑泉,即咸泉也。山有牡丹、芍药、兰蕙,气象盘蔚,大宁诸山,惟此独雄”。道光 《夔州府志》 卷6: 宝源山 “在 (大宁)县北三十五里。旧名宝山”。
①在今广东阳山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1阳山县: 宝源山 “山产黑铅,居民尝采取之。宏治九年,奸徒相结为盗,始禁不复采”。
②亦名宝山、宝泉山。在今四川巫溪县北双溪乡(谭家墩) 西。《舆地纪胜》 卷181大宁监: 宝山 “在监北一十七里。宝山半有穴如瀑泉,即咸泉也。山有牡丹、芍药、兰蕙,气象盘蔚,大宁诸山,惟此独雄”。道光 《夔州府志》 卷6: 宝源山 “在 (大宁)县北三十五里。旧名宝山”。
在今广东湛江市东南南三岛之南三镇。《清一统志·广东统部》:吴川营有把总驻田头。(1)古地名。即今广东省湛江市东南南三岛上南三(田头)。清时设把总防守于此。(2)村名。(1)在海南省定安县西部。属富文镇
福建九龙江下游的别称。江当梅溪之交,两山插峙,波涛激涌,唐时驻重兵于此。《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龙溪县: 柳营江“《丁氏古谱》 云,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唐末王潮下泉、福,
即今甘肃华亭县东四十里安口镇。清宣统《甘肃新通志》卷3平凉府华亭县图:东有“红山堡,即安口窑”。
古岛屿名。亦称竺屿。指今马来半岛东南岸外的奥尔岛。为古代东西方船舶往来的路标。岛上有山,两峰耸峙,地产巨竹,故名。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航海外夷”条:“三佛齐之来也,正北行舟,历上下竺与交洋,乃至
①即今河北丰南市东南三十里小集镇。清时于此设把总驻守。②即今河北南皮县东四十八里小集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沧州图:西南有小集镇。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东部。面积77.5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
又作焦墟。在今江苏邳州市东南。《宋书·沈攸之传》:攸之奉诏攻彭城,“行至迟城,上悔,追军令反”。即此。
①即长山。在今浙江金华市北。《元和志》卷26婺州金华县: 金华山 “在县北二十里。赤松子得道处,出龙须草”。《方舆纪要》 卷93金华县: 金华山 “山中诸溪汇流其下,两岩对峙,高数百仞,登其上则城郭聚
清置,属曲沃县。即今山西曲沃县东北二十五里曲村镇。在山西省曲沃县东北部。面积45.2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曲村,人口 5180。因姓氏得名。1949年属曲沃县五区,1956年设曲村乡,1
唐天宝初于会川县侧置,属巂州。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北。《新唐书·南诏传》:至德元年(756)“南诏取巂州会同军”。即此。唐天宝初置,在今四川省会理县北。《旧唐书·南诏传》:至德初,南诏阁罗凤陷越嶲会同军
即今青海东部之青海湖。民国许公武《青海志略》第三章:青海湖,“蒙(古)语曰库库诺尔,库库即青,诺尔即海之意”。“青海湖”的蒙古语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