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国寺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北城内。北魏永熙元年 (532) 高欢败尔朱荣于今河南安阳市东北十六里的韩陵山。东魏于邺北城内原御史台 (一称南台) 改建定国寺,并由温子升撰 《定国寺碑》 以纪功。《寰宇记》 卷55相州安阳县引 《后魏书》 曰:“东魏迁邺,高欢以南台为定国寺,作砖浮图,极高,其铭即温子升文。”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北城内。北魏永熙元年 (532) 高欢败尔朱荣于今河南安阳市东北十六里的韩陵山。东魏于邺北城内原御史台 (一称南台) 改建定国寺,并由温子升撰 《定国寺碑》 以纪功。《寰宇记》 卷55相州安阳县引 《后魏书》 曰:“东魏迁邺,高欢以南台为定国寺,作砖浮图,极高,其铭即温子升文。”
在今宁夏银川市东。《方舆纪要》 卷62宁夏镇: 高台 “在镇东十五里。地势崇高,登眺极山河之伟观。赵元昊尝建寺于此”。
唐开元中置,治所在西州 (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
即今陕西米脂县西北无定河支流榆林河。《宋史·神宗纪》: 元丰五年 (1082),“曲珍等败夏人于明堂川”。雍正 《陕西通志》 卷13谓即榆林河,“其水自榆林流入无定河”。
东汉析东缗县置,属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嘉祥县南四十里阿城埠。以县西北金乡山得名。西晋属高平国。南朝宋属高平郡。北魏移治东缗县城(今金乡县)。隋属济阴郡。唐属兖州。五代属济州。元属济宁路。明属兖州府。清
即古邛崃山。今四川荥经县西南与汉源县交界之大相岭山。《明史·地理志》 荣经县:“西有大关山,邛崃关在焉。”《方舆纪要》卷72荣经县:大关山在“县西八十里,山极险隘,当西南彝要路。或曰山即邛崃之西麓,邛
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临洺县 (今河北永年县)。辖境相当今河北永年、武安、邯郸、肥乡等市县地。四年 (621) 废。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临洺县(今河北永年县临洺关)。辖境相当今河北
明正统六年(1441)置,属廉州卫。即今广西灵山县。
①即今南肥河。源于安徽肥西县东北将军岭,东南流经鸡鸣山东麓,穿合肥城折而向南流,在施口入巢湖。《水经·施水注》: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径合肥县……又东径湖口戍,东注巢湖。”②一名施黔水。在今湖南
唐代汉文史籍中偶对吐蕃的泛称。《旧唐书·吐蕃传》:“西戎之地,吐蕃是强。”此泛指今西藏及藏族各聚居地区。
西周时东夷小国。在今山东莒县西南、沂南县东南。《春秋》: 宣公九年 (前600),“齐侯伐莱。秋,取根牟”。杜注: “根牟,东夷国也。今琅邪阳都县东有牟乡。” 《左传》: 昭公八年 (前534),“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