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渡
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西岸。《资治通鉴》:东晋元兴元年(402),后秦姚为北魏军包围于柴壁,“秦王兴将兵四万七千救之,将据天渡运粮以餽平”。胡注:“柴壁在汾东,天渡盖汾津之名,在汾水西岸。”
在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汾河西岸。《资治通鉴》: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后秦姚平兵败被北魏军围于柴壁(在今襄汾县西南汾河东岸),秦王姚兴“将据天渡运粮以馈平”,即此。
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西岸。《资治通鉴》:东晋元兴元年(402),后秦姚为北魏军包围于柴壁,“秦王兴将兵四万七千救之,将据天渡运粮以餽平”。胡注:“柴壁在汾东,天渡盖汾津之名,在汾水西岸。”
在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汾河西岸。《资治通鉴》: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后秦姚平兵败被北魏军围于柴壁(在今襄汾县西南汾河东岸),秦王姚兴“将据天渡运粮以馈平”,即此。
即今四川马尔康县。民国谢培筠《川西边事辑览》地图有马耳康。1953年于此设马尔康办事处。1956年改为马尔康县。1958年阿坝藏族自治州首府由刷经寺镇迁此。马尔康为藏语,意为“大苗旺盛”。
即今云南泸水县南十八里登埂。清乾隆时登土千总驻守。傣语 “登” 为地方,“埂” 为江湾,以地处江湾而得名。
亦作夜来山、耶里山。又名庆云山。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及林西县北境。《辽史·穆宗纪上》:应历八年 (958),“秋七月,猎于拽剌山。迄于九月,射鹿诸山,不视朝”。
在今广西田东县东。清有千总驻守。
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南太拔。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代英县治此。
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千户村。《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千户庄堡“驻西宁县,距府城一百里。有把总防守”。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置,属沔阳州。治所在今湖北洪湖县(新堤镇)。三十年(1765)废入沔阳州。古县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析沔阳州置,治今湖北省洪湖市。三十年废入沔阳州。
在今浙江富阳市东鹳山之东。《方舆纪要》卷90富阳县:“会江驿在观山东。宋初置,嘉定中徙于通济桥, 明初洪武三年复移于此。”《清一统志·杭州府二》:“以据闽、广、江、浙之会,故名。”
北宋置,属确山县。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三十里。
即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四十里建昌营镇。明初为东路协守,万历中改为建昌路,设参将及车营都司于此。清顺治中设都司驻守,乾隆中又增置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