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山
①在今福建永安市东北。明嘉靖《延平府志》卷2《山川》永安县:大秀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巍然秀拔于群山之表”,故名。
②在今安徽巢湖市南。《清一统志·庐州府一》:大秀山“在巢县南三十里。山峰耸秀,訾家河出焉。其侧有黄谷岭,蒋家河出焉”。
①在今福建永安市东北。明嘉靖《延平府志》卷2《山川》永安县:大秀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巍然秀拔于群山之表”,故名。
②在今安徽巢湖市南。《清一统志·庐州府一》:大秀山“在巢县南三十里。山峰耸秀,訾家河出焉。其侧有黄谷岭,蒋家河出焉”。
①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南。明《辽东志》卷1:石门山在“(辽阳)城东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华表山”条下:“有石门山在司东南四十里。旧有石门砦,万历中,李如松救朝鲜,道出于此。”②在今辽宁朝
西晋太康五年(284)以揭阳县改名,属南康郡。治所在今江西石城县西。《寰宇记》卷108虔州虔化县:废陂阳县“以陂阳水为名”。隋开皇十三年(593)废入宁都县。古县名。西晋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阳县置
①唐贞元四年(788)改宿城县置,属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大和四年(830)改为天平县。②辽太祖以东平寨置,为同州治。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南四十里中固镇。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为铜山县。③
①隋开皇六年 (586) 于金川镇置,属会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一百二十里通化乡。十八年 (598) 改为通化县。②隋大业初改吉安县置,为西城郡治。治所即今陕西安康市。义宁二年 (618) 改名西城
即今广东平远县西南石正镇。清设石正墟汛。
亦作夙沙。炎帝时诸侯国。在今山东滨海之地。《太平御览》 卷865引 《世本》: “宿沙作煮盐。”宋衷曰: “宿沙卫,灵公臣,齐滨海,故卫为鱼盐之利。” 《水经· 涑水注》: “吕忱曰: 宿沙煮海谓之盐
北魏改删丹县置,属西郡。治所即今甘肃山丹县。隋大业初复为删丹县。宋入西夏。元至元初复改为山丹县,属甘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为山丹州。明改为山丹卫。清雍正二年(1724)又改置山丹县,属甘州府。
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冲沁。《清一统志·兴化府》:冲沁寨“在莆田县东四十里。三面阻海,与崎头、三江、澳港相接”。明置巡司于此。清顺治年间裁。在今福建省莆田市东。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于此置巡检司。
又名苞河、泡河。浍河支流。源出自今安徽亳州市北,东南流经河南永城县西南,又东南流经安徽涡阳县东北,至濉溪县临涣南入浍河。《水经·淮水注》:“涣水又东,苞水注之。水出谯城北白汀陂……苞水东流入涣。”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改轪侯国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三国魏属弋阳郡。西晋永嘉乱后,侨置于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边,属西阳国。东晋属西阳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改为孝宁县。古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