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山
①在今四川荣县东南。《清一统志·嘉定府一》:大佛山“在荣县南一里。中有佛像,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架殿十层。北麓有真如崖,有龙洞,深广容数百人”。道光《荣县志》卷5:大佛山在“县东南一里。联直如崖。宋元丰八年,僧淳德募修,因山为大佛像,成于元祐七年。 《旧志》载:当时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今已湮没,惟佛像巍然,身高十五丈有奇”。大佛尚存,高36.7米,称为荣县大佛。
②即今斯里兰卡南部之亚当峰。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大佛山界于迓里、高郎步之间。”
①在今四川荣县东南。《清一统志·嘉定府一》:大佛山“在荣县南一里。中有佛像,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架殿十层。北麓有真如崖,有龙洞,深广容数百人”。道光《荣县志》卷5:大佛山在“县东南一里。联直如崖。宋元丰八年,僧淳德募修,因山为大佛像,成于元祐七年。 《旧志》载:当时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今已湮没,惟佛像巍然,身高十五丈有奇”。大佛尚存,高36.7米,称为荣县大佛。
②即今斯里兰卡南部之亚当峰。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大佛山界于迓里、高郎步之间。”
1946年8月革命根据地由河南卢氏、灵宝和陕西雒南三县析置,治所在木桐沟(今河南卢氏县西北木桐)。由三县各取首字为名。1947年5月撤销。旧县名。豫西解放区设。1946年由河南省卢氏、灵宝和陕西省雒南
即今新疆策勒、和田二县境之玉龙喀什河。《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于阗“其河源所出,至于阗分为三:东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鸟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
北宋置,治所在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市)。至道二年(996)废。南宋建炎初复置,绍兴初废,十一年(1141)复升为天长军,十三年(1143)又废。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平江南,改雄州置,治天长县(今安徽
西汉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大同江上游平安南道宁远附近。东汉改为乐都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朝鲜平安南道宁远附近。属乐浪郡。东汉改名乐都县。
明宣德八年 (1433) 以和泥之钮兀、五隆二寨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境。后废。
在今浙江文成县西北二十四里朱阳乡驻地淡阳村。《方舆纪要》 卷94青田县: 淡洋隘 “明初刘基言,温、处之间有地名淡洋,僻绝岩险,民多负贩私盐,萃逋逃为梗,宜设巡司涖之是也。今有淡洋巡司,洪武五年建”。
又名忠武祠。元建。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卧龙冈。《明一统志》 卷30南阳府: 诸葛草庐 “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冈上,即孔明所居,旧为祠,以奉之……宣德中有司复新其庐,塑其像,春秋祭祀,前代碑文俱存”。
春秋时“三莒”邑。一在齐国东部。《左传》:昭公三年(前539),“齐侯田于莒”。杜预注:“莒, 齐东境。”一为周邑。《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阴忌奔莒以叛”。杜注:“莒,周邑。”一为鲁邑
西晋末慕容廆置,在今辽宁西南部一带。《晋书·慕容廆载记》:“豫州人为成周郡”,即此。西晋末慕容廆置,治所未详,当在今辽宁省西南部一带。
即今江苏滨海县东北九十四里淤尖乡。旧属阜宁县。清光绪《淮安府志》卷首《阜宁县图》有大淤尖。村名。在江苏省滨海县东北部、废黄河口南岸、界滩淤公路终点站处。属滨海港镇。人口2200。相传清乾隆年间始有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