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士敏县

士敏县

1941年10月晋冀鲁豫边区于沁水县东部置,属太岳区。治所在端氏镇(今山西沁水县东端氏镇)。因军长武士敏抗击日本侵略军,牺牲于此而得名。1947年撤销,与沁南县合并,复置沁水县。


旧县名。太岳抗日根据地设。1942年由端氏县东部析置。治今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县以镇名。以纪念抗日牺牲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武士敏命名。1947年撤销,仍并入沁水县。


猜你喜欢

  • 五里镇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西。《方舆纪要》卷11蓟州:五里镇“在州西五里,因名。宣德三年驾至五里镇,遂前行至石门驿是也”。②清置,属宜君县。即今陕西宜君县东五十里五里镇。(1)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部。面积53

  • 棠谿

    又作堂溪。在今河南舞阳县东。古房国地。《左传》: 定公五年 (前505), 吴夫㮣 “奔楚为棠谿氏”。《战国策·韩策一》: “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 《汉书·地理志》 吴房

  • 蒗荡渠

    一作莨荡渠、狼汤渠。即战国至秦、汉间之鸿沟。《汉书· 地理志》 河南郡荥阳县: “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 《水经· 河水》: “又东过荥阳县北,蒗荡渠出焉。” 故道自

  • 沮中

    亦作柤中。指今湖北南漳、宜城两县蛮河流域一带。一说今湖北沮河上游地区。《晋书·宣帝纪》: 魏正始二年 (505),“ (吴) 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隲掠柤中,帝请自讨之”。《水经·沔水注》: “

  • 大白阳堡

    明成化初置堡。在今河北宣化县东北六十里大白阳乡。《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大白阳堡“堡地平坦,其镇墩古道梁、毛家墩等口皆极冲”。

  • 西京道

    辽重熙十三年(1044)置,治所在大同府(治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约当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山西雁门地区和内蒙古乌加河与东胜市以东、多伦县以西等地区。金初改置西京路。辽“五京道”之一。重熙十三年(1044年

  • 回岐司

    即今广东清新县西南太平镇。明、清于此置回岐巡司。

  • 大夏县

    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即今甘肃广河县西阿力麻土乡古城。西晋初废。十六国前凉复置,初属晋兴郡,后为大夏郡治。北魏属金城郡。北周属枹罕郡。唐贞观元年(627)废入枹罕县,五年复置,属河州。广德后没于吐蕃。

  • 麦斜岩

    一名樵谷山。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北五十里石所山。《清一统志·兴化府》:石所山“在仙游县东北六十里何岩东,高数千仞,盘踞百余里。……其东有麦斜岩,亦名樵谷山”。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八团驻此。在福建省仙

  • 长江镇

    北宋置,属彰明县。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南通口河(石泉河、湔水)东岸。(1)在江苏省如皋市南部、长江北岸。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7万。镇人民政府驻二案,人口 6900。1957年设二案乡,1958年改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