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淞江

吴淞江

即松江。古称笠泽。亦名南江。又名松陵江、吴江。明、清时专称吴淞江。鸦片战争后,上海开为通商港埠,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据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载:北宋元丰以前,“松江正流下吴江县,过甫里(今苏州市东南甪直镇),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入青龙镇(今旧青浦)……江流自(太)湖入海,凡二百六十里”。是苏州地区重要航道。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北宋庆历间建吴江县石桥,以为运河牵路,遂使江流受阻,下泄不畅,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水流迂滞,常易漫溢成灾。嘉祐间对江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崇宁中,复加浚治,中游遂改由今道。元至元间,下游因受潮沙淤积,江面迅速束狭。到明初,下游淤塞严重, 水患加剧。明永乐元年(1403),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太湖、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天顺二年(1458)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嘉靖元年(1522)、隆庆三年(1569),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


古称吴江、松江,北宋又称吴淞江,见于郏亶、郏乔等水利书。明、清专称吴淞江。鸦片战争后,上海开为通商港埠,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北宋元丰以前,“自吴江县(今市)过甫里(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南甪直镇),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入青龙镇(今旧青浦),……江流自(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江道广阔,流量浩瀚,“深广可敌千浦”,为苏州地区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北宋庆历年间建吴江县石桥,以为运河牵路,遂使江流受阻,下泄不畅,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水流迂滞,常易漫溢成灾。嘉祐年间对白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崇宁中,复加浚治,中游遂改由今道。元至元年间,下游因受潮沙淤积,江面迅速束狭。到明初,下游淤塞严重,使水患加剧。明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太湖、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天顺二年(1458年),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嘉靖元年(1522年)、隆庆三年(1569年),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其部分故道则作为虬江断续残存下来。今吴淞江在上海市西部及江苏省南部。源出太湖瓜泾口,经江苏省吴江、苏州、昆山等市入上海市,经嘉定、青浦等区,至上海市区外白渡桥入黄浦江。长125千米,一般河宽80~350米。为太湖地区通上海市区的重要航道。内河航运发达,运输繁忙。


猜你喜欢

  • 畚岭

    即今江西于都县西南畚岭。1934年为中央根据地登贤县驻地。

  • 王祥河

    即孝水。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清一统志·河南府一》:孝水“俗谓之王祥河。盖因近祥墓而名”。

  • 大胜关

    ①亦名大胜关港、大胜港。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三十里板桥镇西北。《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江宁县:大胜关“陈友谅来侵,太祖命杨璟驻兵大胜关,友谅至,璟御之。友谅见港水狭,即退出大江,趋江东桥败去。今有巡司,

  • 三龙山

    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方舆纪要》卷55岐山县“梁山”条下:“三龙山在梁山西,宇文周置三龙县,盖以山为名。”

  • 乌泥泾

    在今上海市闵行区东华泾附近。《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元泰定初都水监任仁发浚乌泥、大盈二河;二年复浚县之潘浜、乌泥泾,各置石闸,以遏浑潮,闸废。今东流注于黄浦”。

  • 临易

    春秋燕都。在今河北雄县西北。《世本》: 燕“桓侯徙临易”。战国称易。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春秋时曾为燕国都。《世本》:燕“桓侯徙临易”,即此。战国时又称易。

  • 麦盖提县

    1928年析巴楚县置,属新疆喀什噶尔道。治所麦盖提庄(即今新疆麦盖提县)。1930年属喀什噶尔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属喀什地区。面积1.52万平方千米。人口20.1万。辖1镇

  • 大兆镇

    即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大兆乡。1944年长安县曾移治于此。

  • 越赕

    唐南诏置,属永昌节度。治所在今云南腾冲县北七十六里永安街。宋大理属腾冲府,元代废入腾越州。

  • 海山庄

    即今台湾台北县西南树林镇驻地。清乾隆《台湾府志》 卷5 《坊里》: 淡水海防厅淡水保管下,有 “海山庄”。廖汉臣 《台北县的开发》 (见民国 《台湾省台北县文献丛辑》) 引张福寿 《树林乡土志》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