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吐蕃

吐蕃

唐、五代、两宋、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藏语称西藏地方为“”,或说即《后汉书·西羌传》所称之“发”羌故地。《大唐西域记》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吐(土)蕃 (番)”, 亦作“西蕃(番)”或“蕃(番)”。公元六、七世纪时, 悉补野部落(在今山南穷结)崛起,先后兼并西藏诸族、部,约在公元629年定都逻娑(今拉萨),建成王朝自称为“”,译称吐蕃,极盛时其势力奄有今青、甘、川、滇藏族聚居区及沿喜马拉雅山脉西、南麓诸小邦地区。公元642年吐蕃王朝崩溃灭亡,此后史籍中对青、甘、川藏族地区,以及政权仍沿称吐蕃。入元,在吐蕃故地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阿里);明沿元制置乌思、藏、俄力思(阿里)。元、明史籍中对各藏族聚居地区,或对当地藏族及其地方政权仍泛称吐蕃,后渐不用。


(蕃bō) 又作土蕃、土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名。约在隋时,由雅隆农业部落联盟(在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建立官制、军制,厘立法律,创立文字,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集权政权。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唐安史之乱,吐蕃乘虚占据陇右、河西,后又据有西域。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吸收汉族工艺技术。崇尚佛教。文献有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9世纪中叶,赞普达磨死,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奴隶、平民起义,吐蕃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218年(一说214年,629—842年或846年)。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土)蕃或西蕃(番)。


猜你喜欢

  • 环水县

    南朝宋置,属义阳郡。治所在湖北广水市东。一说在今河南信阳县东南。南齐属北义阳郡。梁废。古县名。南朝宋置,治今湖北省广水市东。属义阳郡。南朝梁废。

  • 逊母口集

    亦作顺母口。即今河南太康县西逊母口镇。明嘉靖 《太康县志》 卷1 《集店》: “逊母口集,西三十里。”

  • 毕节驿

    元置,即今贵州毕节市。

  • 防水

    又名龙泉河。源于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老龙窝,流经大安村过教军场入大石河。《水经·圣水注》:防水“出(良乡)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径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

  • 石水湾镇

    即今江西瑞金市南二十里石水湾。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0:瑞金县南有石水湾。

  • 新邱

    即今辽宁阜新市东北新邱区。京奉铁路有支线 (新邱铁路) 通此。

  • 蒲圻山

    即蒲矶山。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

  • 毛坦厂镇

    即今安徽六安市东南毛坦厂镇。清同治《六安州志》卷5:茅坦厂在“州南一百里”。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南部。面积56.8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毛坦厂,人口4740。因原为茅草丛生的河滩地,称

  • 精河厅

    清光绪十四年 (1888) 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精河县。1913年改为精河县。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直属新疆省。1913年改为县。

  • 梧桐山

    ①在今安徽淮北市东北梧桐村附近。《水经·睢水注》: “睢水又左合白沟水,水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②在今湖南平江县北。《清一统志 ·岳州府》:梧桐山 “在平江县北十五里。旧多梧桐。上有龙泉”。③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