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吉林市

吉林市

1936年伪满由永吉县析置,治所即今吉林省吉林市。1945年抗战胜利后仍置吉林市。


在吉林省中部、松花江中游。面积2.77万平方千米(市辖区 1962 平方千米)。人口431.2万(市辖区179.5万)。辖昌邑、龙潭、船营、丰满4区和永吉县,代管桦甸、蛟河、舒兰、磐石4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船营区。吉林,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市”。据《吉林通志》:“国语(满语)吉林为沿,乌拉为江。”曾名鸡林、吉临、鸡陵、畿林等。因明、清期间曾在此造船,又称船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筑城,十年移副都统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吉林市),十五年移宁古塔将军驻此,复移副都统治宁古塔(今黑龙江海林市)。乾隆十二年(1747年)置吉林直隶厅,属宁古塔将军;乾隆二十二年改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光绪七年(1881年)改吉林厅为府。三十三年撤吉林将军,建置吉林省,省会吉林。1913年撤吉林府,改置吉林县。1914年属吉长道,为道治所。1929年废道直属吉林省。同期因省与县同名,改吉林县为永吉县,县治吉林。1936年析永吉县城区设吉林市,永吉县并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设吉林地区,随后改为永吉地区,地区署治迁官马山,后撤。1946年省会迁延吉。1948年省会回迁吉林市。1954年省会迁驻长春市。1958年将永吉、舒兰、磐石、桦甸、蛟河五县划归吉林市。1966年将五县划出设永吉专区(1968年改地区),永吉县迁治口前镇。1969年撤永吉地区,五县复归吉林市。1980年复置永吉地区,五县又属之。1983年永吉地区又撤,5县又划入。1988年桦甸县改市,1989年蛟河县改市,1992年舒兰县改市,1995年磐石县改市。吉林哈达岭以北东向贯境,松花江由南向北流经全境。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52%,富动植物资源。特产人参、鹿茸。农产玉米、大豆、稻。松花湖产鱼。主要矿产有钼、镍、铁、金、铜、石灰石、煤、油页岩等。以染料、化肥、电石为主体的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是国家大型石化基地,以及轻型汽车、碳素、铁合金、造纸、食品饮料等。市境丰满、白山、红石三大电站在东北占有重要地位。长图、哈吉、吉沈铁路,长吉高速公路,202、302国道经此。松花湖夏季可通航,有民用机场。有吉林师范学院、林学院等高等学校。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北山、龙潭山城、帽儿山墓地、阿什哈达摩崖等。松花江十里长堤,到冬季雾凇雪柳、玉树银花,有“四大奇观”之称。松花湖是省内著名游览区。


猜你喜欢

  • 析里

    在今陕西略阳县西二十里嘉陵江边。《清一统志·汉中府二》: 郙阁 “在略阳县西。汉太守李翕建,有铭曰: 惟斯析里,处汉之右……”。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嘉陵江畔。东汉建宁中李翕主持建郙阁于此,以便行旅。

  • 纶氏

    战国韩邑。在今河南登封市西颍阳镇。《水经·伊水注》:“狂水又西,径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 围纶氏’者也。”古邑名。战国韩邑。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颍阳。《水经注·伊水》引《

  • 孝直镇

    民国置,即今山东平阴县南孝直镇。清嘉庆《平阴县志》卷3:孝直铺“在城南五十里”。在山东省平阴县南部。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孝直,人口 9000。传唐时建村,村内有一老人无儿无女,

  • 党家店

    即今河南上蔡县东南五十六里党店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11: 同治四年 (1865) 八月,赖汶光军 “由新、项奔汝阳之东冈寺、射桥及上蔡之党家店”。

  • 琼田延寿桥

    在今福建惠安县东。《方舆纪要》 卷99惠安县: 琼田延寿桥 “在县东五里。宋建为梁百二十九间,长二里许。自元以来增修,为县南诸溪汇流处,东出辋川入海”。

  • 奢延泽

    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一带。《后汉书·段颎传》: 建宁元年 (168),“夏,颎复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上。寻闻虏在奢延泽,乃将轻兵兼行一日一夜二百余里,晨及贼,击破之”。唐李贤注: “即上郡奢

  • 良乡县

    ①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南十八里窦店西土城。民国《良乡县志》卷1:“以其人物俱良名。”北齐天保七年(556)省入蓟县。武平六年(575)复置,属涿郡。唐圣历元年(698)改名固节,神龙

  • 荒谷

    春秋楚地。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江陵县故城西。《左传》: 桓公十三年 (前698),楚伐罗,罗与卢戎大败楚师,“莫敖缢于荒谷”。即此。春秋楚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左传》桓公十三年(前699年):楚伐

  • 老挝宣慰司

    明永乐二年(1404)置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老挝琅勃拉邦。辖境约当今老挝北部。明末废。

  • 息州

    北周宣政元年 (578) 改东豫州置,治所在广陵城 (今河南息县)。隋大业二年 (606) 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贞观元年 (627) 废。金泰和八年 (1208) 复置,蒙古中统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