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叠彩山

叠彩山

又名桂山、北山、越王山、四望山、风洞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东北漓江西岸叠彩山。唐元晦《叠彩山记》 云: “山之石纹横布,彩翠相同,若叠彩然,故以为名。” 明崇祯十年 (1637) 徐霞客游此,《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 谓: 叠彩山 “山踞省城东北隅,山门当两峰间,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花萼攒簇,令人目眩,所谓叠彩也”。今山上多唐、宋石刻。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偏北,为市内风景荟萃之地。相传山多桂树,又称桂山。又因山上有特异的风洞,也叫风洞山。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仙鹤、明月两峰。山层横断,如重重相叠的彩缎,故名。为唐代桂管观察使、诗人元晦开拓。山麓建圣寿寺、流杯亭,山上筑越亭、齐云亭、销忧亭、景风阁、茅斋等,建筑均已无存。建国后进行修整,修建于越阁、叠彩楼、仰止堂、一拳亭、叠彩亭、望江亭、拿云亭等,重新栽植桂树。山南麓有登山古道,登于越阁瞭望漓江景色,历历在目。风洞是叠彩山最奇特之处,南北对穿,仅能过人,前后开敞如厅,前名叠彩岩,后名北牖洞,四季特有清风,清幽别致。叠彩楼四面开敞,绿阴覆盖,明月峰顶,景色迷人。据志书载,五代时,楚王马殷曾建台于此,故名马王台。伫立峰顶,俯瞰全城,山水之美,尽收眼底,古人所谓“江山会景处”即指此。山上有石刻二百三十多件,著名的有唐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朱晞颜的《访叠彩岩》诗,明刘台的《叠彩山》诗,清袁枚的《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诗、李秉绶的兰竹画、瞿式耜和张同敞的成仁碑以及《浩气吟》,还有宋代摩崖造像等。


猜你喜欢

  • 永嘉县

    ①隋开皇九年(589)改永宁县置,属处州。治所即今浙江温州市。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为温州治。南宋咸淳元年(1265)为瑞安府治。元为温州路治。明、清为温州府治。民国初为浙江瓯海道治。1927年直属

  • 平林

    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古城乡(古城畈),一说在今随州市东北八十八里。《后汉书·刘玄传》:“圣公避吏于平林……平林人陈牧、廖湛复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 以应之。”三国魏置县。古邑名。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王

  • 接龙场

    即今四川璧山县北保家镇。清同治 《璧山县志》卷1: 接龙场在“县北三十里”。

  • 北岩寺

    在今四川达川市西北凤凰山。《清一统志·绥定府二》:北岩寺“在达县西北凤凰山。宋建。境幽地胜,人多游览”。寺始建于唐,宋曾改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末毁,明宣德中重建。清又多次改修。

  • 和川

    即今山西安泽县北和川镇。1938—1949年为安泽县驻此。

  • 黄土坑营

    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清一统志 ·韶州府》 “高桥营” 条: 黄土坑营 “在县西南江东南岸,均防江要地”。

  • 大员

    又作台员。指今台湾台南市西安平镇一带。此地乃台窝湾族的原住地,因以族名为地名。转音为台湾。古地区名。又作大圆(张燮《东西洋考》)。台湾的前称。见明陈第《东番记》。即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一带。《大清一统

  • 吉玛

    靖西关驻地。即今西藏亚东县东北切马。藏语意谓砂土。

  • 威远赕

    宋大理置,属威楚府。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元改威远州。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威远州。

  • 棒槌岛

    即今辽宁大连市东棒锤岛。明 《辽东志》卷1: 棒槌岛在 “ (金州卫) 城西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