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城县
隋开皇十七年 (597) 改汶阳县置,属兖州。治所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唐乾封元年 (666) 改名乾封县,总章元年 (668) 复为博城县,神龙元年 (705) 改为乾封县。
古县名。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改汶阳县置,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旧县。属鲁郡。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封泰山,改名乾封县。总章元年(668年)复为博城县。神龙元年(705年)又改名乾封县。
隋开皇十七年 (597) 改汶阳县置,属兖州。治所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唐乾封元年 (666) 改名乾封县,总章元年 (668) 复为博城县,神龙元年 (705) 改为乾封县。
古县名。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改汶阳县置,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旧县。属鲁郡。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封泰山,改名乾封县。总章元年(668年)复为博城县。神龙元年(705年)又改名乾封县。
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之大黑河。《水经·河水注》:“芒干水出塞外……西南径白道南谷口,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又西南注沙陵湖。”
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弥勒县南一百里朋普。三国蜀废。西晋咸宁元年 (275) 析修云、俞元二县复置,为兴古郡治。东晋郡治他移,仍属兴古郡。南朝梁末废。古县名。西汉置,治
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置,属山西省。治所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1912年改萨拉齐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直属山西省归绥道。1912年降为县。
①地区名。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贵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三国志· 蜀书 · 诸葛亮传》: 建兴元年 (223),“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中有
明景泰四年 (1453) 置,属开平卫。在今河北赤城县北青泉堡村。《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开平卫: 清泉堡 “有清泉涌出,绕堡东,因名。……地虽孤悬,四塞颇险,正北至栅口不过三里”。明景泰四年(1
①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七十二里码头乡。《汉书·地理志》: “应劭曰,在朝水之阳。” 故名。东汉改东朝阳县。南朝宋复为朝阳县,北齐省。②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南刁河南
即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沤江。《方舆纪要》卷82兴宁县: 泸渡江 “源出桂东县万王山,西流入桂阳县 (今汝城县) 界,北入县境,合资兴水。《舆程记》 云,泸渡水自桂阳县 (今汝城县) 东北唐延里北流至丰乐,
北宋熙宁三年 (1070) 废温山县置,属涪陵县。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北。
一名清阳城。在今河南修武县东北二十三里李固村。《后汉书· 献帝纪》: 建安二十五年(220),“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都山阳之浊鹿城”。李贤注: “浊鹿一名浊城,亦名清阳城,在今怀州
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新唐书·地理志》西州交河县:“自县北八十里有龙泉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