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赵扶镇
即今河北大城县东十二里南赵扶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大城县图: 东有南赵扶。
在河北省大城县东部。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南赵扶,人口 3130。宋代赵、扶二姓在此建村,得名赵扶,后冠方位改今名。一传杨六郎与王怀女比武招亲处,称难招夫,后谐变为南赵扶。1953年设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59年析置南赵扶农场,1963年改公社,1980年改镇。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盛产西瓜。有涂料、砖瓦、修配等厂。津保南线公路经此。
即今河北大城县东十二里南赵扶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大城县图: 东有南赵扶。
在河北省大城县东部。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南赵扶,人口 3130。宋代赵、扶二姓在此建村,得名赵扶,后冠方位改今名。一传杨六郎与王怀女比武招亲处,称难招夫,后谐变为南赵扶。1953年设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59年析置南赵扶农场,1963年改公社,1980年改镇。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盛产西瓜。有涂料、砖瓦、修配等厂。津保南线公路经此。
在今福建福安市南。《方舆纪要》卷96福安县:六印江在“县南百里。中有六小屿”。
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东汉省。西汉阳朔四年(前21年),成帝封鲁顷王子闵为郚乡侯,置郚乡侯国,治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南。属东海郡。东汉省。
古道路名。两汉、三国蜀汉通西南夷道路之一,与灵关道相接。以路经旄牛夷境或旄牛县为名。从今四川成都市西南行,经邛崃、雅安、荥经,越大相岭至汉源县北清溪镇,再南经汉源,渡大渡河,西南至越嶲郡治邛都 (今西
即今四川黑水县。芦花为藏语“落夸”的谐音,意为“倾斜”。1935年《川西边事辑览》附图有“芦花”。1952年置芦花行政委员会,1954年为黑水县驻地。
即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铜鼓乡 (铜鼓潭场)。清同治 《酉阳直隶州志》卷3记载:“宋元间土官治所也。”
唐贞元十三年(797)筑,即今甘肃环县南方渠镇。
清康熙四十七年 (1708) 改乾州置,属辰州府。治所即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乾州。嘉庆元年(1796) 升为直隶厅,属湖南省。1913年废。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置,治今湖南省吉首市西南乾州。属辰州
①一名粉青河。即今湖北西北部南河及其上游粉青河。源出神农架林区西南,东北流经房县东、保康县西,至谷城县,东注入汉水。《水经·粉水》:“粉水出房陵县,东流过郢邑南,又东过谷邑南,东入于沔。” 郦道元注: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治所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石浦镇。清废。又名昌国前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石浦。属昌国卫。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废。
明置,属珙县。在今四川珙县南底洞镇。《方舆纪要》 卷70珙县 “罗星渡堡” 条下: “底东堡在县南三十里。亦洪武中置。有官军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