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半屏山

半屏山

即今浙江洞头县南之半屏。清光绪《浙江沿海图说》温州附近海岛表:“半屏山亦名喜霓头,不知取义,土极厚。民居多在北澳,深藏不露,其与洞头山间为民船最稳锚地。”


在台湾省高雄市区北部、左营之东。为一单斜孤峰,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千米,宽约1千米,海拔224米。远望如屏。《凤山县志》:“莲花潭直逼山下,又如展旗,故亦名旗山。”每当夕阳返照时,余光缥缈,残彩参差,景色至为动人。为台湾南部游览胜地。在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沿海,也有一座半屏山,民谣有“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台湾民间还流传一个神话故事:台湾和福建的两个半屏山原为一座山,犹如一架美丽奇绝的天然屏风。玉皇大帝嫉其美姿,派神劈其为二,一在福建,一在台湾。这一神话寄托了人们对台湾和大陆山水相连的情感。


猜你喜欢

  • 殳山

    在今浙江海宁市(硖石镇)北四里双山乡。《舆地纪胜》卷3嘉兴府:殳山“昔道士殳基隐居学道”,故名。宋张尧同有《殳山》诗。

  • 大隧山

    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旧属洧川县。《清一统志·开封府一》:大隧山“在洧川县西南十里。一名牛脾山。高二十余仞,长七八里,其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崖壁立, 中有坦途,可容方轨。相传即郑庄公见母处”。古山名。又称

  • 浮渝府

    即扶余府。治所在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宋史·渤海国传》: 太平兴国六年 (981),“赐乌舍城浮渝府渤海琰王”。

  • 碉门路

    亦名夔松路、和川路。唐、宋雅州通吐蕃三道之 一。从今四川雅安市西北行,溯天全河而上,越马鞍山或二郎山,西至康定县。《舆地纪胜》 卷147雅州 “碉门寨” 条下: “自雅州西通蕃之路有三: 曰灵关、曰碉

  • 希玄寺

    北魏熙平二年(517)建,即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十六里大力山下巩县石窟寺。东西魏、北齐、隋、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宋代名十方净土寺。清改名巩县石窟寺。又称十方净土寺。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建,在今

  • 匡国军

    ①唐、五代方镇名。唐乾宁二年(895)升同州为匡国军节度,治所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天祐三年(906)废。五代梁复置,改名忠武军,后唐复名匡国军。北宋初废。②五代方镇名。后梁改忠武军置,治所在许州(

  • 华山

    ①在今河北三河市北。《方舆纪要》卷11三河县:华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兔儿山。即香河县骆驼港之源也。其地又有石城、青梁诸山口”。②又名花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寰宇记》卷90升州句容县:华山,“《梁书

  • 白石沟镇

    在今四川彭州市东北六十里红岩乡白石沟外魏家坝。明于此置巡司。清裁。

  • 中村寨

    在今山西屯留县西北。《清一统志·潞安府》 “霜泽寨”条下:中村寨“在县西一百里,接沁源县界。俱明嘉靖十一年筑”。

  • 石村

    即今山东广饶县西北十八里石村乡。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舆图志》:乐安县(今广饶县)西北有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