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十五道

十五道

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关内道置京畿道,分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二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合原有河东、河北、陇右、淮南、剑南、岭南共为十五道。各道置采访处置使,并有固定治所。乾元元年(758)废除。此后“十道”、“十五道”即变为地理区划名,一直沿用到五代。


唐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关内道置京畿道,分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合原有六道共为十五道。各道置采访处置使,并有固定治所。职掌与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略同。乾元元年(758年)废。此后虽有“十道”、“十五道”之名,皆仅为地理区划名称,一直沿用到五代。


猜你喜欢

  • 东阳门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城东面正东一门。汉称中东门,魏晋改称东阳门。《资治通鉴》:西晋太康元年(东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孙皓归降,“琅邪王伷遣使送孙皓及其宗族诣洛阳。五月丁亥朔,皓至,与其太子瑾等

  • 鱼齿山

    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左传》: 襄公十八年 (前555),楚师伐郑,“涉于鱼齿之下”。《水经·汝水注》: “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齿下。”即“鱼陵”。

  • 扶余国

    即夫余国。西汉时分布于今吉林农安县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平原。《史记·货殖列传》: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5世纪末,居地为勿吉所占。

  • 海西宾州站

    明改滨州站置,在今吉林农安县东北红石垒村。明 《辽东志》 卷9: 开原北陆路有 “海西宾州站”。后废。

  • 宝城山

    在今四川宣汉县西北四十里。《清一统志·绥定府一》: 宝城山 “四面险峻,斜通一径,上有坪有寨,亦以宝城名”。

  • 小淮水

    即今安徽繁昌县之漳河。《方舆纪要》卷27繁昌县:小淮水“在县东六十里。自宁国府南陵县流经县境,入芜湖县界,会于石硊渡,为鲁港之上源”。

  • 清丰 (豐) 县

    唐大历七年 (772) 析顿丘、昌乐二县地置,属澶州。治所在清丰店 (今河南清丰县西)。《旧唐书·地理志》: “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北宋庆历四年 (1044)徙治德清军 (

  • 中路右翼末旗

    即赛音诺颜部右翼末旗。旗府驻地今蒙古国巴彦洪古尔省博木博果尔一带。

  • 戚墅庙镇

    即今江苏江都市西北四十二里昭关镇(戚墅庙)。民国殷惟龢 《江苏六十一县志》: 江都县有戚墅庙镇。

  • 新河镇

    ①北宋置,属南宫县。在今河北新河县西二十五里。皇祐四年 (1052) 升为新河县。熙宁六年(1073) 废县为镇。元初复置县,后徙废。②即今天津市塘沽区新河街道办事处。北宁铁路在此有支线通北塘。③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