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里桥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因距城十三里,故名。《晋书·惠帝纪》: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顒遣其将张方, (成都王)颖遣其将陆机、牵秀、石超等来逼京师。乙丑,帝幸十三里桥”。同年冬, “张方退屯十三里桥”。皆此。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城西,因去城十三里,故名。西晋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以张方为都督,自函谷东趋洛阳,惠帝如十三里桥,即此。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因距城十三里,故名。《晋书·惠帝纪》: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顒遣其将张方, (成都王)颖遣其将陆机、牵秀、石超等来逼京师。乙丑,帝幸十三里桥”。同年冬, “张方退屯十三里桥”。皆此。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城西,因去城十三里,故名。西晋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以张方为都督,自函谷东趋洛阳,惠帝如十三里桥,即此。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安丰军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安远、霍邱、蒙城等县间地。明初改为寿春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安丰军置,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属河南江北行
在今广东南海市北,东距广州市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黄麖山 “在府西五十里,其东南有二岩,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元末居民尝避寇于此”。
①西晋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东北。后废。《水经·漾水注》: “西汉水又西南径始昌峡。《晋书地道记》 曰: 天水始昌县故城西也。”②南朝宋置,属乐昌郡。治所在今广东四会市北。南齐为乐昌郡治。隋平
在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北扶隆乡。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9:嘉祐四年(1059)二月,广西安抚都监萧注言:“交趾寇思望、古森、贴浪等峒,掠十九村人畜不可胜数。”明属如昔巡司统辖。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即今河北昌黎县南二十里泥井镇。清同治《畿辅通志》 卷49昌黎县图: 南有泥井街。
古水名。在今河北平山、鹿泉、石家庄市一带。其下游即斯洨水。《汉书·地理志》 蒲吾县:“大白渠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水经·浊漳水注》:斯洨水“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绵蔓水。……白渠水又东谓之
在今山东曲阜市北。《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杜注:“地在鲁北。”《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
亦名天隳山。在今四川成都市北三十里。明曹学㻇《蜀中名胜记》卷3:“扬雄《蜀记》以杜宇自天而降,号曰天隳。及玄宗幸蜀返跸之后,土人呼曰天回,今谓之天回镇也。”
明置,即今河南陕县东南五十二里硖石乡。《明一统志》 卷29河南府: 硖石关 “在陕州城东旧硖石县。即古崤陵关。路东通渑池,西通函关。今建巡检司”。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东南,陕县硖石镇金银山。扼陇海铁
即今河南遂平县西南四十里文城乡。《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吴秀琳以文城栅降于李愬”。又名铁城。在今河南省遂平县西南文城。《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唐邓节度使高霞寓败淮西兵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