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扶沟县西南。《左传》:文公元年(前626),卫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又,定公六年(前504),“公侵郑,取匡”。皆此。

②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睢县三十里匡城乡。《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杜注:“匡,卫地,在陈留长垣县西南。”江永《春秋地理考实》:“长垣之匡,去徐甚远。考河南睢州西三十里有匡城其地属宋,次师或当在此。”

③春秋卫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论语·子罕》:“子畏于匡。”《续汉书·郡国志》 长垣县:“有匡城。”即此。


古邑名。(1)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扶沟县南。《左传》定公六年(前504年):定公伐郑取匡,即此。(2)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年):鲁僖公同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亦即此。


猜你喜欢

  • 楗尾堰

    即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上。《元和志》 卷31导江县: 楗尾堰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汉成帝时,瓠子河决,王延塞之,用此法也,

  • 参山

    即三山。在今山东莱州市北五十里三山岛。《史记·封禅书》: 古帝王所祀八神,“四曰阴主,祠三山”。《索隐》: “ 《地理志》 东莱曲成有参山,即此三山。” 《汉书·郊祀志》: 宣帝 “祠参山八神于曲成”

  • 大伍山

    一名大悟山。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寰宇记》卷132孝感县:“大伍山、小伍山并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两山叠嶂,远望如行伍,俗以为名。”

  • 阴陵山

    ①在今安徽和县北八十里。《舆地纪胜》卷48和州:阴陵山“在乌江县西北四十里。即项羽迷失道处”。《清一统志·和州》:阴陵山“在州北八十里,接江浦县界。……《州志》:山小多石,上有刺枪坑,阔一丈许。石罅水

  • 南义州

    唐武德五年 (622) 置,治所在龙城县(今广西岑溪县东二十里)。辖境相当今广西岑溪县地。贞观元年 (627)废。次年 (628) 复置,改为义州。北宋开宝四年 (971) 改为南义州,次年废。六年(

  • 长武县

    北宋咸平四年(1001)置,属泾州。治所在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西北三十里泾河南岸)。五年废。大观二年(1108)复置, 元至元十一年(1274)废入新平县。明万历十一年(1583)复置,属邠州。移治今

  • 中兴镇

    即今黑龙江省拜泉县西南六十里保华镇。民国《黑龙江志稿》拜泉县图:西南有中兴镇。(1)在上海市崇明县东部,南、北濒长江。面积23.3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汲浜,人口900。1929年设汲浜

  • 万松关

    在今福建漳州市东三十里堆云岭。《清一统志·漳州府》:万松关“在龙溪县东三十里鹤鸣、岐山之间,即堆云岭也。山势险峻,为渡江必由之道。明崇祯二年,知府施邦曜筑关于此”。

  • 龙逢银场

    北宋属尤溪县,在今福建大田县东北。在今福建省大田县东北。北宋属尤溪县。

  • 七星岭

    在今湖南宁乡县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80宁乡县:七星岭“有七峰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