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凤凰台

凤凰台

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宋书·符瑞志》:元嘉十四年(437),“大鸟二集秣陵民王��园中李树上,大如孔雀,头足小高,毛羽鲜明,文采五色……改鸟所集永昌里曰凤皇里”。宋《景定建康志》卷22:“凤凰台在保宁寺后……淳熙中留守范公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皆此。

②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汉书·宣帝纪》:元康元年(前65),“凤凰集泰山”,故名。

③在今河南温县西。《清一统志·怀庆府二》:“在温县西十五里王羊店。《本草纲目》:‘远志,出温县西凤凰台下。’即此。今台基尚存。”

④在今河南温县北。《清一统志·怀庆府二》:“在温县北五里渠河。明嘉靖中,凤凰集于渠河东台。因名。”

⑤在今湖北罗田县西。《舆地纪胜》卷47蕲州:凤凰台“今罗田县西三十里亦有凤凰台”。

⑥在今湖北蕲春县北。《舆地纪胜》卷47蕲州:凤凰台“在蕲春县北凤凰山,即罗真人飞升之所。旧有一台,百鸟无栖止其上者”。

⑦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东。《明一统志》卷59武昌府:凤凰台“在虎头山。吴主因凤凰见,筑台于此,招周瑜、鲁肃以定建都之计”。

⑧在今云南洱源县城北。《方舆纪要》卷117浪穹县:凤凰台在“县治北。旧传施望欠诏所筑。台下有白沙井泉,味甘冽,亦施望欠所凿也”。

⑨即凤凰山。在今甘肃成县东南。


(1)古迹名。(1)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北登封门外。汉宣帝时,凤凰集泰山,故名。(2)南朝宋元嘉十四年(437年),大鸟二集秣陵民王顗园中李树上,“改鸟所集永昌里曰凤凰里”(《宋书·符瑞志》),后称为凤凰台,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花盝岗。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即指此。(3)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其平埌中土阜孤峙,似崇台旧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高宗诣阙里,经其地。有御制凤凰台春望诗。即此。(2)村名。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西部。属南张镇。人口1160。因凤凰台古迹得名。南宋末徐、葛两姓建村于凤凰台前,名为徐葛村;后改名台前庄,至清代又改称凤凰台至今。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种植蔬菜,有果园。有公路通济宁。据考:北宋初新开赵王河时,河道经此,转弯处积土成高台,台上野花盛开,曾有风花台之称;后有道士筑室于台上,曾见有珍禽,其羽毛绚丽,栖于台上。于是募捐集资,于台上建庙,命名凤凰台。又精雕木质凤凰,置于庙内,以邀香火。清康熙帝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吟诗寄兴。从此成为“济宁八景”之一,称“凤台夕照”。


猜你喜欢

  • 容美洞总管府

    元至正十一年 (1351) 置,属四川行省。治所即今湖北鹤峰县。后改为宣抚司。

  • 辽源县

    1913年改辽源州置,属奉天省洮昌道。治所即今吉林双辽县。1929年直属辽宁省。1940年伪满改为双辽县。旧县名。1913年改辽源州置,治今吉林省双辽市郑家屯镇。属奉天省。1940年与双山县合并,改设

  • 东路右翼中右旗

    即蒙古车臣汗部右翼中右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达尔汗东南。

  • 木答里山卫

    又作木塔里山卫。明永乐四年(1406)置,为羁縻卫所,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北公主陵附近。其地有明古城,曾出土“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铜印一方。

  • 明州府

    元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改庆元路置,属浙江行省。治所在鄞县 (今浙江宁波市)。辖境相当今浙江宁波、鄞县、慈溪、奉化、象山等市县及舟山群岛。明洪武十四年 (1381) 避国号讳,改为宁波府。

  • 韶阳郡

    南朝梁置,属龙州。治所在阳寿县 (今广西象州县)。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废。南朝梁置,治阳寿县(今广西象州县境内)。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一带。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 大湖

    又名硕项湖或硕濩湖。今江苏涟水、沭阳、灌南等县间。《元史·董搏霄传》:至正十四年(1354),“搏霄招善水战者五百人,与贼战安东之大湖,大败之,遂复安东”。即此湖。早已成陆。(1)古湖名。又称灌湖、硕

  • 湛江市

    1945年以旧广州湾法租借地区置,属广东省。治所即今湛江市。简称湛。在广东省西南的雷州半岛上,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1.15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360平方千米)。人口713.9万(市辖区144.2万

  • 密占

    即今吉林珲春市西北密江乡。清吴大澂 《奉使吉林日记》: 光绪六年 (1880) 十一月,由宁古塔至珲春,“ (凉水泉子) 东南二十余里至密占宿,郭副将德协领均带队来迎”。十年设密占卡伦。民国时改名密江

  • 唱车山

    在今四川仁寿县东北六十里。《元和志》卷33贵平县: 唱车山 “在县西南九里”。《寰宇记》卷85贵平县: 唱车庙 “以其山近盐井,闻推车唱歌之声为名。今盐井推辘轳皆唱为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