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堰
即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上。《宋史·河渠志》: “岁作侍郎堰,必以竹为绳,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高下之度。江道既分,水复湍暴,沙石填委,多成滩碛。岁暮水落,筑堤壅水上流,春正月则役工浚治,谓之 ‘穿淘’。”
即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上。《宋史·河渠志》: “岁作侍郎堰,必以竹为绳,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高下之度。江道既分,水复湍暴,沙石填委,多成滩碛。岁暮水落,筑堤壅水上流,春正月则役工浚治,谓之 ‘穿淘’。”
在今河南唐河县东北。《方舆纪要》卷51唐县:石夹口关,“《唐志》:县有石夹口关。昔时戍守处也”。
商三亳之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相传汤曾居此。《太平御览》 卷83引皇甫谧 《帝王世纪》:“南亳在谷熟。” 《史记·殷本纪》: “汤始居亳。” 《正义》 引 《括地志》: “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
南朝梁天监八年 (509) 置,为双头州。治所在北巴西郡 (今四川阆中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阆中、苍溪、南部、西充等市县地。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为隆州。
即今西藏林芝县西北觉木。《清一统志·西藏》 卫藏诸城:朱木宗城“在拉萨东南七百五十里”。“朱木”藏语意为神母。朱木宗,又作角木宗、卓莫。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县西北觉木乡。
①即今湖南益阳市东兰溪镇。《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竹头市”条下:“又兰溪市,在(益阳)县南(按,应为东)二十里。”②1949年解放后由兰溪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浙江兰溪市。1950年撤销,并入兰溪县。
东汉永和六年(141)置,治所在东冶县(今福建福州市)。东汉永和六年(141年)置,治东冶县(今福建福州市)。属会稽郡。废年不详。
本彰化县,日本占领期间于1933年设彰化市,属台中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设彰化市,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彰化县。1950年复设彰化县。(1)旧市名。1945年置,治今台湾省彰化县。1950年并
隋开皇十六年 (598) 置,属许州。治所在今河南临颖县东。 大业初改名强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河南省临颍县东,属许州。大业初改名强。
明洪武三年(1370)改兴和路置,属北平布政司。治所即今河北张北县。四年(1371)废。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兴和路改置,治高原县(今河北张北县)。属北平布政司。辖境小于兴和路。后省。
①在今安徽祁门县北,大共水东岸。《寰宇记》卷104祁门县:祁山“在县东北一里。三面石壁,有石室高五丈,阔二十丈,号青萝岩。旁有涌泉,号乳泉,味甘。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圆丈余,坠于溪中,落处有龙骨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