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山
①一名冠山。又名羊角山。在今江西余干县城东门外。《寰宇记》卷107饶州余干县:余干山,“《旧经》:其山曲转相向,状如羊角,旧名羊角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余干山”。《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羊角山“唐改名余干山, 又名冠山。山多奇树怪石,山下旧有亭,相传陆羽尝煮茶于此”。
②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六里。《寰宇记》卷94长兴县“余甖溪”条引《梁陈故事》云:“梁武时有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余。’武帝于余干、余杭、余姚三处为禳压之法;其时长兴有余干山、余甖水、余鱼里,盖陈高祖吴兴三余人也。”
①一名冠山。又名羊角山。在今江西余干县城东门外。《寰宇记》卷107饶州余干县:余干山,“《旧经》:其山曲转相向,状如羊角,旧名羊角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余干山”。《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羊角山“唐改名余干山, 又名冠山。山多奇树怪石,山下旧有亭,相传陆羽尝煮茶于此”。
②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六里。《寰宇记》卷94长兴县“余甖溪”条引《梁陈故事》云:“梁武时有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余。’武帝于余干、余杭、余姚三处为禳压之法;其时长兴有余干山、余甖水、余鱼里,盖陈高祖吴兴三余人也。”
东汉末置,属巴东郡。治所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九十五里洋溪乡南宁河。《水经·江水注》:巫溪水“又径北井县西,东转历其县北,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后属固陵郡。三国蜀汉属巴东郡。西晋泰始五年(26
1941年八路军359旅曾在此屯垦。1946年7月陕甘宁边区由原南泥湾垦区及延安县金盆区和固临县临镇区合置县级南泥湾垦区,治南泥湾 (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南泥湾)。1948年撤销。
即今山西石楼县东南石楼山。《资治通鉴》: 东汉永和六年 (141),“使匈奴中郎将张耽、度辽将军马续率鲜卑到谷城,击乌桓于通天山,大破之”。胡三省注: “通天山,盖即土军县之石楼山,以其高绝,故曰通天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寰宇记》 卷74彭山县: 鱼凫津 “在县东北二里。一名彭女津,在彭亡山南,居导江、皂江等水会之处。按: 《南北八郡志》云: 犍为有鱼凫津数百步”。
战国楚邑。即今河南泌阳县北象河关。《鄂君启节》 铭文: “自鄂往: 庚阳丘,庚方城,庚象禾。”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河南省泌阳县北象河关。《鄂君启节》铭文:“自鄂往:庚阳丘,庚方城,庚象禾。”即此。
即今广西邕宁县南南晓镇。清设外委驻防。
在今江西玉山县北。《舆地纪胜》卷21信州:太甲山“在玉山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玉山县:太甲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势磅礴,上有商太甲庙。其北十里有洞岩。林壑掩映,峰岩奇秀,溪水流出,其声
即今中国著名大河黄河。最早称为 “河水”。黄河之名首见于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封爵之誓曰: 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之永存,爰及苗裔。” 《三国志· 魏书 · 袁绍传》 裴注引 《献帝传》
又称滇池泽。即今云南中部之滇池。《史记·西南夷列传》: “至滇池, 方三百里, 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 对滇池的解释,《文选·蜀都赋》 刘逵注引谯周 《异物
①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治。蒙古语“和林”意为“二十”,“格尔”意即“房屋”。②即今辽宁朝阳县东南九十里二十家子镇。清光绪重订道光《承德府志》卷7朝阳县之东南境: “二十家子在五十家子东二十里。”③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