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阙
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方舆纪要》卷72嘉定府:二石阙“在州西南旧市镇。《郡国志》:龙游县有二石阙,汉武使唐蒙下夜郎置。《舆地碑目》云:旧市镇石阙上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 《晏殊类要》误作二石关。近志皆从之,宜辩。又《州志》云:关在州东,亦误”。
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方舆纪要》卷72嘉定府:二石阙“在州西南旧市镇。《郡国志》:龙游县有二石阙,汉武使唐蒙下夜郎置。《舆地碑目》云:旧市镇石阙上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 《晏殊类要》误作二石关。近志皆从之,宜辩。又《州志》云:关在州东,亦误”。
北宋改青化堡置,属肤施县。即今陕西延安市东北青化砭镇。在陕西省岐山县东部。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青化镇,人口 3430。明万历年间有村,清雍正《陕西通志》名青化镇。1949年设青
东汉末改茌县置,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里张夏镇。魏、晋属太山郡。《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元年(237),“山茌县言黄龙见”。《晋书·慕容儁载记》:“晋将荀羡攻山茌,拔之,斩儁太山太守贾坚。”
元外剌部驻地,属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在今蒙古国西北库苏古尔省察干乌拉东南。从太祖时起,外剌部与皇室世代婚姻,统辖旧部。有古城遗址,城北佛寺中发现宪宗七年(1257)外剌驸马建《释迦院碑记》。
水阳江下游别名。在今安徽当涂县与宣州市、芜湖县间。《方舆纪要》 卷27当涂县: 黄池河“在府南六十里,东接固城湖,南至黄池镇,与宣城县分中流为界,西接芜湖县河入于大江”。
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清一统志·平定州》: 承天山 “在州东八十五里,即宋之承天军也。山形峭拔,有唐裴度、韩愈题名石壁。上即承天寨,山半为老君洞”。又称紫金山。在山西省平定县东北、娘子关城西。海拔87
隋开皇十一年 (591) 置,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元和志》 卷28: 袁州 “因袁山为名”。大业初改为宜春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为袁州,并以宜春县 (今宜春市) 为州治。天宝元年 (742)
北宋元丰五年 (1082) 置,后属通远军。在今甘肃陇西县境内。后废。
①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二十里。《汉书·武帝纪》: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武帝 “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②春秋楚附庸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汉书· 朱邑传》: “少时为舒
在今广东四会市北。《明一统志》卷81肇庆府:百僚山“在四会县北五十里,山形高耸,旁有崇冈叠,四面拱峙若百僚然”。宋李积中诗“前朝千岁岭,后拥百僚山”。在广东省四会市西北
即蒲江县。在今四川蒲江县。《隋书·地理志》 作蒱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