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九峰山

九峰山

①在今福建福州市北七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九峰山,“峰顶九出,峭拔若华,与芙蓉、寿山亦并称三山。有岭曰长箕岭,一名长岐岭,又名桃枝岭,路出古田、罗源二县”。

②即今福建南平市南九峰山。明《寰宇通志》卷49延平府《山川》:九峰山“在南平县治南剑津里。九山苕荛相接,为郡境诸峰之冠”。

③在今福建惠安县南二十五里。明《寰宇通志》卷46泉州府《山川》:九峰山“在惠安县南,九峰高耸争雄”,故名。

④在今福建建阳市西北四十五里。明《寰宇通志》卷48建宁府《山川》:九峰山“在建阳县西北嘉禾里,其山九峰联峙”,故名。宋蔡沈读书其下,朱熹卒后亦葬于此。

⑤在今浙江金华县西南。《寰宇记》卷97兰溪县:九峰山“在县南六十里,下有唐中书侍郎徐安贞读书岩”。《方舆纪要》卷93汤溪县:九峰山“在县(治今汤溪镇)南十里。峰峦秀拔,岩洞玲珑”。

⑥又名九仙山。即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五十里九山。《方舆纪要》卷32曲阜县:九峰山“峰峦相接,参差有九。与宁阳县接界”。

⑦在今湖南临湘市境。《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巴陵县:九峰山“在府东北百里。山高耸,有九峰并峙”。

⑧在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西南。《清一统志·琼州府一》:九峰山“在昌化县东南六十里。山有九峰,盘旋百余里。《通志》:俗传有峨娘生九子,皆为酋长,分主九洞。其下峨娘溪出焉”。

⑨亦名九陇山。在今四川广元市西二十里。《方舆纪要》卷68广元县“乌奴山”条内:九陇山“亦谓之九峰山”。

⑩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大宝镇东北。《清一统志·成都府》:九峰山“在彭县西北中隋山北,山极高大,北连茂州界”。山顶有雷音寺,传系明代晚期一名叫无暇的和尚所建。

(11)在今陕西凤县凤州镇北五里。《方舆纪要》卷56凤县:九峰山“有九峰攒聚”。


(1)在浙江省金华市西、汤溪镇南。括苍诸峰,障前拥后,折而东若断若续。山高数百丈,有九峰。东北为马峰、小马峰,又北为马钟峰、饭甑峰,东北为寿桃峰、葛坞峰,又东北为达摩岭,其西北为箬帽峰、牛头峰,故名。达摩岭东的九峰岩,即九峰山之主峰。汉龙邱苌隐居于此,因名龙邱山。其山下有龙邱苌墓、徐安贞宅遗址、葛洪炼丹之灶。(2)在福建省南平市,与市区隔江相望。重叠如屏障,为市郊诸峰之冠。上有明代实心石塔。宋时建有延平书院,传为李侗、朱熹讲学之处。林木葱郁,现已辟为公园,占地630亩。拾级登临,可俯瞰南平山城胜景。(3)在广东省乐昌市市区北,与湖南省交界处。属南岭山地。山体呈东西走向,由花岗岩构成。因山有九峰得名。海拔1200米左右,主峰五指峰,海拔 1726 米。北江与湘江水系分水岭。为广东省重要林区。(4)在四川省彭州市东北隅。处龙门山南段。呈南北走向。有九座海拔4000米以上高峰,故名。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多经风化、侵蚀形成的球状石蛋,形状奇特。后山祖师殿一带有天然杜鹃林。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完好,有名贵树种和珍稀动物。山顶雷音寺,是观日出、云海和佛光的佳地。


猜你喜欢

  • 伏羌寨

    北宋建隆三年(962)置,属秦州。即今甘肃甘谷县。熙宁三年(1070)升为伏羌城。

  • 安公谷

    在今陕西铜川市北。《资治通鉴》:东晋太元九年(384),苻坚围姚苌于赵氏坞,“后秦军中无井,秦人塞安公谷,堰同官水以困之”。即此。

  • 剑南东川

    简称东川。唐方镇名。至德二年 (757)分剑南节度使东部地区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多有变动,主要领有梓、遂、绵、普、陵、泸、荣、剑、龙、昌、渝、合十二州,约当今四川盆地中部涪江流域以西

  • 历精城

    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南。《宋史·吐蕃传》:“董氊母曰乔氏,(唃)廝啰三妻。乔氏有色,居历精城。”即此。

  • 市南村

    即今江西新干县城。《寰宇记》卷109新淦县:隋开皇十年(590),“县令李子乐以去州县远,请移市南村置,即今县理”。

  • 御史渠

    在今宁夏银川市东北。《新唐书· 吐蕃传》: 大历十三年 (778),“虏大酋马重英以四万骑寇灵州,塞汉、御史、尚书三渠以扰屯田”。《方舆纪要》 卷62宁夏镇: 御史渠 “在镇东北黄河外。《唐史》: 郭

  • 四海县

    1947年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由延庆县东部及热河省丰宁县西南部析置,治四海冶(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四海镇)。1949年改属察哈尔省。1951年撤销,并入延庆、赤城、滦平三县。旧县名。察哈尔解放区设。1947年

  • 苕溪

    ①一名苕水。即今浙江省北部注入太湖之苕溪。为本省七大水系之一。《元和志》 卷25湖州乌程县: “霅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长城、安吉两县东北流,至州南与余不溪水、苧溪水合,又流入太湖,在州北

  • 钟 (鐘) 石山

    在今福建泰宁县北。明嘉靖 《邵武府志》 卷2山川: 钟石山 “形如覆钟”,故名。《方舆纪要》 卷98泰宁县: “钟石山在县北十五里。形如覆钟。周围壁立,其上坦平,下临清溪,高可百尺,缘崖为径。”

  • 中渡镇

    即今河南息县南中渡店。南宋设榷场于此,与金互市。《宋史·宁宗纪》:嘉定十年(1217),“金犯光州中渡镇,执榷场官盛允升杀之”,即此。(1)古镇名。即今河南省息县东南淮河南中渡店。南宋设榷场于此,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