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九仙山

九仙山

①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南境。《寰宇记》卷129寿州霍邱县:“九仙山在县南百八十里。上有九臼。旧有九仙人在此山中捣药,因名。”

②在今福建尤溪县南七十里。《清一统志·延平府》 “九仙山”条下:九仙山“又名蓬莱山。《闽书》:峰峦秀拔,人迹罕到。上有金鲫池、石棋局、黑白二石马、炼丹灶,时有仙灵往来,仿佛闻鼓乐音”。

③即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大仙山。《寰宇记》卷102兴化军仙游县:九仙山“在县北四十五里”。《新定九域志》卷9兴化军:九仙山“何氏兄弟九人栖此登仙”,故名。

④即今福建福州市内于山。《寰宇记》卷100福州闽县:“九仙山在州东南二里。越王九日燕于此山,亦曰九日山。又俗传昔有何氏兄弟九人于此学道上升,故曰九仙山。”宋曾巩《道山亭记》:“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山,北曰越山,故郡有三山之名。”《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府志》:“旧名于山,上有峰曰鳌顶峰,亦曰状元峰,为宋陈诚之读书处。”

⑤即今福建德化县西北九仙山。《舆地纪胜》卷130泉州《景物下》:九仙山“在德化县西,耸起九峰如笔,中峰有人迹犹存”。《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德化县“大帽山”条下:“九仙山在县西北百里,广袤峻拔,甲于诸峰。俗传尝有九仙隐此。”故名。

⑥即今福建将乐县北二十余里之九仙山。明弘治《将乐县志》卷1:九仙山“在忠孝都。冈叠陇如龙翔凤翥,相传尝有九异人游息往来于其山,因名。即三华八景中之九仙霁雪也”。

⑦即今山东五莲县东南三十里九仙山。潮河出此。《方舆纪要》卷35诸城县:九仙山在“县西南七十里。高耸摩空,峰峦十有一,磐石十有八,苏轼以为奇秀不减于雁荡。金时土贼尝据九仙山为巢穴。今山西北兀子山南有大路,东出信阳场,西走沂莒,为奸徒亡命出入之处”。


(1)古山名。(1)即今福建省福州市东于山。《太平寰宇记》:“越王九日燕(宴)于此,亦曰九日山。又俗传昔有何氏兄弟九人于此学道上升,故曰九仙山”。《方舆胜览》:九仙山“又名于山。相传何氏兄弟九人登仙于此,其上有四徹亭”。(2)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山势高耸。西北有潭水与东海通,世传久雨将晴,井中有声如雷,旱则以石击井,必雨。相传其山有仙人所居。苏轼诗“九仙今已压京东”,即指此。 (2)今山名。(1)在福建省德化县西北部。属戴云山。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800~1200米,主峰海拔1658米。为断块山,主要由花岗岩、凝灰岩构成。山上林木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有中药材、珍稀动物等。名胜古迹有永安岩、弥勒洞、龙池、灵鹫岩等,并有40多处诗刻、题刻。(2)即“水寨大山”。


猜你喜欢

  • 六和塔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月轮山上。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24:六和塔“在月轮峰傍,宋开宝三年智觉禅师建,以镇江潮”。塔曾屡毁屡修。今塔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六合塔。

  • 黄水郡

    南朝梁置,属东宁州。治所在黄水县 (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废。南朝梁置,治黄水县(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属东宁州。辖境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

  • 交洋

    指今中国与越南间之北部湾。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航海外夷:“三佛齐者诸国海道往来之要冲也。三佛齐之来也,正北行舟,历上下竺与交洋,乃至中国之境。”

  • 关洲

    ①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南四十五里淮河中。《水经·淮水注》:“淮中有洲,俗号关洲。”即此。②在今湖北枝江县东南。《方舆纪要》卷78枝江县“芦洲”条下:“漷洲之下曰关洲,约广三十余里。利种柿,多民居。”

  • 木乃兮

    即木乃奚。在今伊朗北部里海南岸。《元史·郭侃传》:“从宗王旭列兀西征。癸丑至木乃兮。其国堑道,置毒水中,侃破其兵五万,下一百二十八城。”

  • 敦薨山

    即今新疆天山。《山海经· 北山经》:敦薨之山 “敦薨之水出焉,而西 (东) 流注于泑泽”。《水经·河水注》: 敦薨之水 “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即此。古山名。《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山……敦薨水出

  • 甲子门水

    即今广东陆丰县东南鳌江、流江。《方舆纪要》卷103海丰县:甲子门水在“县东二百十里。《志》云:县有大陂、龙溪诸水,俱由此入海。海上有大石壁立,上下各有六十甲子字,故名。……明嘉靖中,倭寇广州,败还甲子

  • 木曲定

    又作木足定。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北四十里处。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三十二错、定(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南郭郡

    西魏改东南阳郡置,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境。北周废。

  • 朗公山

    一名朗公谷。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九十里。《水经·济水注》: 玉水 “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