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中部县

中部县

十六国后秦置,为中部郡治。治所在今陕西宜君县东北。后废。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复置,仍为中部郡治。西魏大统九年(543)移治杏城(在今黄陵县西南十里)。隋开皇元年(581)改为内部县。唐武德二年(619)复名中部县,为坊州治。治所在今黄陵县南四里。天宝元年(742)为中部郡治,乾元元年(758)复为坊州治。元属鄜州。明成化中移治今黄陵县。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4年改为黄陵县。


古旧县名。十六国后秦置,治今陕西省黄陵县南。属长城郡。西魏大统九年(543年)移治杏城(今黄陵县西南)。为中部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内部县。大业三年(607年)移治今黄陵县南沮河南岸。唐武德二年(619年)复名中部县。为坊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中部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坊州治。元属鄜州。明成化中移治今黄陵县。仍属鄜州。清因之。1944年改名黄陵县。


猜你喜欢

  • 临泉县

    ①隋大业四年 (608) 改蔚汾县置,属楼烦郡。治所在今山西兴县西北四十里黑峪口村南。唐武德七年 (624) 改为临津县。②唐武德三年 (620) 改太和县置,为北和州治。治所在今山西临县北二十五里故

  • 王庆坨镇

    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南三十二里王庆坨镇。清设王庆坨营,有副将、千总、把总驻守。在天津市武清区西南部。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王庆坨,人口2.2万。辽、金时建村,有王庆定居土坨上,得名

  • 白石镇

    ①即今福建福安市东北上白石镇。《方舆纪要》卷96福安县:白石镇在“县北七十里。有巡司,成化八年置。有城。嘉靖中,移置于县南百五十里黄崎镇”。②北宋置,属石康县。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六十里白石山下。③一名

  • 子午河

    在今陕西洋县东一百四十里。《清一统志·汉中府一》:子午河“上流曰椒溪河,源出秦岭,东南流会蒲河、文水河,名三河口,折而南至白河铺,名子午河。又西南经西乡县东北界,又南入汉水”。汉水支流。在陕西省南部。

  • 卢氏山

    在今河南卢氏县西北。《水经·洛水注》:卢氏川水“北出卢氏山,东南流径卢氏城东,东南流注于洛”。《元和志》卷6卢氏县:“地有卢氏山,或言卢敖得道于此。”

  • 飞越县

    唐仪凤二年(677)析汉源县置,属雅州。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北。以飞越岭为名。大足元年(701)属黎州。天宝初废。古县名。唐仪凤二年(677年)置,治今四川省汉源县西北。属雅州。天宝初废入汉源县。

  • 通衢镇

    即今广东龙川县东通衢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在广东省龙川县东南部。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通衢圩,人口950。驻地古时为龙川对外交通要津,有通衢大道之称,故名。又因古时多梅树,故又名

  • 梦哥山

    亦作蒙可山。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东大兴安岭北段。《元史· 伯帖木儿传》: 至元二十四年 (1287),平叛王乃颜,“追至梦哥山,并擒金家奴”。

  • 鸿化堰

    古青神渠。在今四川青神县北。《元史·河渠志》: “嘉定之青神,有堰曰鸿化,则授成其长吏,应期而功毕。” 即建于唐太和中,为僚族张武所开,历代维修,扩大灌溉面积。明嘉靖间复开截江水,“直灌田四十余里”。

  • 桥头铺

    ①即今安徽宁国县西南四十里桥头乡,道通绩溪县。民国 《宁国县志》 图: 西南有桥头铺。②即今四川荣县东南桥头乡。清道光 《荣县志》 卷10: 桥头铺场在 “县南九十里……本铺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