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岳庙

东岳庙

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祀东岳泰山神。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座大型道观。元末毁于兵火。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又遭火焚,四十一年再重建。仍保存元、明两代建筑风格,东配殿后檐保留元木构件。全庙规模宏大,分为东、西、中三组院落,东院有娘娘殿、伏魔大帝殿等;西院有东岳宝殿、玉皇殿、药王殿等;中院有山门、戟门、岱宗宝殿、育德殿等。殿内原有东岳大帝、侍臣像、神主等,现已不存。院内元、明、清各朝碑石林立,约有百余块,其中元赵孟頫书《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最为名贵。


俗称柏山寺。在山西省蒲县城东柏山山顶。为道教东岳大帝黄飞虎的行宫。规模宏大,由山门、凌霄殿、乐楼、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虚宫、地藏祠、地狱、角楼及环周楼阁等60余座建筑组成。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有。元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现存行宫大殿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殿内塑有黄飞虎坐像。最后地平以下由15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等120余躯塑像,高度与人相等,为国内现存庙宇中稀有的明代泥塑佳作。


猜你喜欢

  • 巴戎县

    1913年改巴燕戎格厅置,后属甘肃西宁道。治所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1928年改名巴燕县。旧县名。1913年由巴燕戎格厅改置,治巴燕戎(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1928年更名巴燕

  • 峡口堡

    ①一名石峡口堡。明置,属山丹卫。即今甘肃山丹县东南八十里峡口村。《清一统志·甘州府》: 石峡口堡,“城周二里有奇,高三丈五尺,旧亦置驿。本朝初设守备,今改都司”。②北宋置,属湟州。在今青海乐都县西三十

  • 河厉桥

    南北朝时吐谷浑建。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清水河注入黄河处。《水经·河水注》: “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

  • 威远卫

    明正统三年 (1438)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西南二十里威远堡镇。清顺治十年 (1653) 废。明正统三年(1438年)置,即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南威远堡镇。属山西行都司。清顺治十一年(1

  • 极乐寺

    在今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东大直街5号。1924年由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四十四传弟子建。分主院、东跨院、西跨院三部分。主院有四重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和藏经楼。天王殿前方左右为钟鼓楼。该寺为黑龙

  • 海马姑

    即今贵州赫章县东北海马姑。清同治六年(1867),陶三春率苗民起义军据海马姑。即此。在今贵州省赫章县东北。与猪拱箐相犄角,山壁陡立,前有大河。清同治六年(1867年),苗民起义军据海马姑,即此。

  • 剑门站

    元置,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剑门镇北剑门关。明废。元置,即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剑门关。明废。

  • ?牛营子

    即今辽宁建昌县治。 清置巡司于此。1931年于此置凌南县。1949年改为建昌县。

  • 武峨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武峨州置,治所在武峨县 (今越南北太省太原东北武崖)。辖境相当今越南北太省南部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武峨州。

  • 西姚

    即今山西运城市南西姚乡。旧属安邑县,明置巡司于此。集镇名。在陕西省潼关县东部。属代字营乡。人口 2000。明代姚鸾屯(今废)部分村民迁出在屯西建村,故名。产小麦、玉米。以传统“西姚社火”闻名。有公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