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山
又名句曲山。即今江苏西南部茅山。《元和志》卷25润州延陵县:“茅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经》,不录。”《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三茅山“汉有咸阳三茅来治,故名茅山焉”。《清一统志·镇江府一》:三茅山,“汉景帝时,茅濛曾孙盈,与其弟武威太守固、西河太守衷,得道于此,因名三茅山”。
古山名。即今江苏省金坛市西茅山大茅峰。因汉景帝时,茅盈与其弟固、衷得道于此,故名。
又名句曲山。即今江苏西南部茅山。《元和志》卷25润州延陵县:“茅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经》,不录。”《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三茅山“汉有咸阳三茅来治,故名茅山焉”。《清一统志·镇江府一》:三茅山,“汉景帝时,茅濛曾孙盈,与其弟武威太守固、西河太守衷,得道于此,因名三茅山”。
古山名。即今江苏省金坛市西茅山大茅峰。因汉景帝时,茅盈与其弟固、衷得道于此,故名。
明初沿袭元制,境内分设一个中书省直辖区,若干行中书省辖区。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1380)撤销中书省,以所领府、州直隶京师。自宣德三年(1428)以后,全国的府、州分统
①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淮”指淮河,“海”指东海,“江”指长江。②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
在今湖北竹溪县东南。《清一统志 ·郧阳府》: 城关镇 “在竹溪县东七十里”。
①即新农镇。今天津市东南小站镇。清光绪初,李鸿章命淮军于此屯垦置镇,后为袁世凯陆军营地。②即今黑龙江绥棱县治。旧属绥化县,民国时有县佐驻此。1941年绥棱县迁治于此。(1)在黑龙江省鸡东县西北部。面积
明置,故址在今山西盂县北八十里御枣口村。《方舆纪要》 卷40盂县: “榆枣关在县东北一百十里,路亦通平山县,滹沱河所经也。”
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7襄城县:论城“魏武行营也。中有论事台”。
馆驿名。辽置,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辽史·地理志》 上京道引宋薛映记曰:松山馆“七十里至崇信馆,九十里至广宁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西南山嘴子。为辽中京通往上京驿路沿途所设之驿馆。
在今四川得荣县西南龙绒村。为古喇嘛寺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982年修复大小金殿。
南齐析龙川县置,属南海郡。治所即今广东河源市。《元和志》 卷34河源县: “以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 隋属龙川郡。唐属循州。五代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元属惠州路。明属惠州府。崇祯六年 (1
即今内蒙古鄂温克自治旗南境,外兴安岭南段。《隋书·北狄传》: “南室韦……土地卑湿,至夏则移向西北贷勃、欠对二山。”古山名。又称貣勃山。即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特尔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