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渡
①在今湖南会同县南。《方舆纪要》卷82会同县:“三江渡在县南五里。”
②在今四川芦山县西南。《方舆纪要》卷72芦山县:三江渡“在县南十里。路通天全六番。《志》云:三江渡水注多功峡,入平羌江”。
①在今湖南会同县南。《方舆纪要》卷82会同县:“三江渡在县南五里。”
②在今四川芦山县西南。《方舆纪要》卷72芦山县:三江渡“在县南十里。路通天全六番。《志》云:三江渡水注多功峡,入平羌江”。
亦名大镇。即今四川中江县东南龙台镇。民国《中江县志》卷2:大镇在“治南五十里”。1964年改为龙台镇。
即元之浯勒扎河。今蒙古国东方省乌勒吉河。《明太宗实录》:永乐八年(1410)五月,“戊寅,车驾至兀古儿扎,虏果先遁,乃驻兵河上,赐兀古儿扎河名清尘河,夜倍道追虏”。
公元3世纪前期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一种地理分区概念。《史记·大宛列传》 《索隐》及《正义》引三国康泰《外国传》:“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也。”
北魏改姑臧县置,属武威郡。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西魏复名姑臧县。古县名。北魏改姑臧县置,治今甘肃省武威市。属武威郡。西魏复称姑臧县。
在今安徽肥东县北境。《宋史·刘锜传》: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刘锜率兵抗金,收复庐州,而濠州告急,“锜趋黄连埠援之”。即此。在今安徽省肥东县东北。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濠州告急,张俊等趋
又名白华顶。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东北普陀山之主峰。海拔291米。清许琰《普陀纪胜》:“白华顶一名菩萨顶,居四山之中,为众峰之杰,高五里余。巅圆而平,约广二十余亩。东望之肃然严整,南望稍攲侧焉。地迥多风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板桥镇西北。为江防要地。原名大城港,后改大胜港。《明史·太祖纪》: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攻应天,“杨璟屯大胜港”,即此。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板桥镇西北。合板桥、新林等浦入江处,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樊山。《舆地纪胜》 卷81寿昌军: 松风阁 “在西山寺。旧有松林甚茂,黄庭坚自黄州游西山爱之,因名”。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九十里。《清史稿·阿桂传》: 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征金川,“克资哩山,进克阿喀木雅”。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