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黑白分明

黑白分明

原意为黑色、白色区分明显;借此比喻是非、善恶区分得很清楚。 汤金钊(?-1856年),字敦甫,萧山(今浙江萧山县)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编修。升礼部侍郎。清宣宗旻宁(道光帝)即位,汤金钊调吏部。皇帝命令各省查州、县不合理的陋规,明定限制。汤金钊上奏条陈,辨别是非,最后称:“要有好政绩,重要的是要能有一个好官,能得到一个好官,虽然征取赋税于民众而百姓还爱戴他,也不妨碍他的公正廉洁;如果得不到一个好官,虽然不征取于民众而百姓还嫉恨仇视他,怎能说他是公正廉洁的呢?因此有能力治理地方的官员不用严法,只有在总督、巡抚举动措施公正廉明,不然也不是严法所能限制得住的。”当时朝廷内外大臣也还多说那些陋规不便,等到汤金钊上奏呈入,皇帝手批奏章答道:“朝廷中有直言规谏的大臣,使我心中对好坏是非黑白分明,又不损伤国家政治体制,我非常欢欣喜悦!”给予奖励。

【出典】:

清史稿》卷364《汤金钊传》11427页:“金钊疏言:‘……吏治贵在得人,得其人,虽取于民而民爱戴之,不害其为清;非其人,虽不取于民而民嫉仇之,何论其为清?有治人无治法,惟在督、抚举措公明,而非立法所能限制。’会中外大臣亦多言其不便,金钊疏入,上手批答曰:‘朝有诤臣,使朕胸中黑白分明,无伤于政体,不胜欣悦!’予议叙。”

【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40回:“黑怎么说得不黑?……这黑白分明上,却是混淆不得。” 鲁迅《花边文学·奇怪(三)》:“再翻下去是穆时英先生的《墨绿衫的小姐》里有三幅插画,有些像麦绥莱勒的手笔,黑白分明。”


主谓 比喻好坏是非区分得很清楚。语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儿女英雄传》40回:“黑怎说得不黑……这~上,却是混淆不得。”△褒义。多用于形容人的判断力。 →明辨是非 ↔黑白混淆 颠倒是非。也作“白黑分明”。


【词语黑白分明】  成语:黑白分明汉语词典:黑白分明

猜你喜欢

  • 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善善:喜爱善良的人。恶( ㄨˋ wù )恶( ㄜˋ è ):憎恨奸邪的人。 喜欢善良的人,但不能任用他们;厌恶邪恶的人,但不能远离他们。 旧指国君不能亲贤远佞。语出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

  • 哺糟歠醨

    《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后以“哺糟歠醨”比喻效法时俗,随波逐流。唐刘知幾《史通.核才》:“哺糟歠醨,俯同妄作;被褐怀玉,无由自陈。”并列 比喻随波逐流。语本《楚辞·渔父》:“

  • 妆面

    源见“梅花妆”。形容女子华贵艳美的面额妆饰。宋 权无染《孤馆深沉》词:“对妆面、忍听羌笛,又还空断人肠。”

  •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恒:长久。 人如果不能恒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 强调专心致志,保持操守的重要。语出《易.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颖达疏:“德既无恒,自相违错,则为羞辱承之。”《论语.子路》

  • 萧墙衅起

    同“萧墙祸起”。宋陆游《德勋庙碑》:“萧墙衅起,群公喑拱,公则唱勤王复辟之大策。”【词语萧墙衅起】   汉语大词典:萧墙衅起

  • 老莱儿戏

    同“老莱娱亲”。宋韩淲《醉蓬莱.寿潘漕》词:“膝下婆娑,老莱儿戏,帝所辉光,使衣呈绣。”【词语老莱儿戏】   汉语大词典:老莱儿戏

  • 三尸虫

    源见“三尸”。比喻奸佞之人。清钱谦益《送何士龙南归兼简卢紫房一百韵》:“执彼三尸虫,打杀铜驼傍。”

  • 头风愈

    源见“檄医头疾”。用以赞誉精辟动人的文章。清张问陶《偶过有正味斋与穀人前辈饮菊花酒兼读近作》诗:“奇文到眼头风愈,午梦惊心宦海长。”

  • 隐墙东

    源见“墙东”。指隐居。北周庾信《和乐仪同苦热》:“寂寞人事屏,还得隐墙东。”

  • 润础

    《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古人从实践中观察到基础湿润是雨将来到。后遂用为咏雨之典。唐.刘言史《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诗:“望霖窥润础,思吹候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