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阳侯之波

阳侯之波

楚辞》屈原《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淮南子.览冥训》:“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高诱注:“阳侯,陵阳国侯也。其国近水,休(溺)水而死,其神能为大波,有所伤害,因谓之阳侯之波。”

后因以“阳侯之波”用指极有威慑和危害力的轩然大波。

文选》卷四张衡《南都赋》:“汰瀺灂兮舩容裔(汰,水波;瀺滑,音chánzhóu,水声;舩,船;容裔,起伏貌),阳侯浇兮掩凫鹥(浇,回波;凫鹥,凫,野鸭,鹥,海鸥,凫鹥,泛指水鸟。)。”


【典源】 《楚辞》 屈原 《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汉·王逸注:“阳侯,大波之神。”《淮南子·览冥训》:“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汉·高诱注:“阳侯,陵阳国侯也。 其国近水, 㲻(ni) 水而死。其神能为大波,有所伤害,因谓之阳侯之波。”

【今译】 传说阳侯是古代陵阳国侯,他的侯国靠近水,自己溺水而死。死后他的魂灵成为水神,能兴起大风浪,伤害人,称之为阳侯之波。

【释义】 后以此典指水神; 也借指风浪。

【典形】 波神、阳侯、阳侯波、阳侯伏、阳侯卷波、鼓波阳侯、傲阳侯。

【示例】

〔波神〕 唐·元稹《生春》之八:“织女云桥断,波神玉貌融。”〔阳侯〕 晋·左思《蜀都赋》:“吹洞箫,发棹讴; 感鲟鱼,动阳侯。”

〔阳侯波〕 金·元好问 《并州少年行》:“我欲横江斗蛟鼍,万弩迸射阳侯波。”

〔阳侯伏〕 清·纳兰性德《颜延年侍宴》:“江清冯夷俯,海静阳侯伏。”

〔阳侯卷波〕 唐·李白《为宋中丞祭九江文》:“惟神使阳侯卷波,羲和奉命。”


【词语阳侯之波】  成语:阳侯之波

猜你喜欢

  • 跨凤乘鸾

    源见“乘鸾”。喻男女婚配。明朱鼎《玉镜台记.议婚》:“空悬念,怎得那吹箫秦女,跨凤乘鸾。”清李渔《夺锦楼》一回:“以致争论不休,经官动府,把跨凤乘鸾的美事反做了鼠牙雀角的讼端。”见“跨凤乘龙”。元·王

  • 爪子

    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载:唐贺知章告老还乡,临行,“涕泣辞上,上曰:‘何所欲?’知章曰:‘臣有男未有定名,幸陛下赐之,归为乡里荣。’上曰:‘……卿子必信顺之人也,宜名之曰“孚”。’知章再拜而受命。知章

  • 胡床乘兴

    源见“南楼”。谓据胡床吟咏嬉戏。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宋洪适《朝中措.曾守生辰》词:“风流闲暇,胡床乘兴,燕寝凝香。”

  • 羊昙悲感

    同“羊昙泪”。宋张炎《壶中天.怀霅友》词:“李 杜飘零,羊昙悲感,回首俱陈迹。”

  • 方寸岑楼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于答是(对于回答这个问题)也何有(何有,有什么难,不难的意思)!不揣(度量)其本(事物的根本)而齐(比较)其末(梢头,比喻非根本的细微部分),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象山

  • 素丝羔羊

    《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朱熹注:“南国化文公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其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后常以“素丝羔羊”赞誉官吏的正直和清廉。《后汉书.宋

  • 焦头烂额

    源见“曲突徙薪”。又汉桓谭《新论.见徵》:“智者讥之云:‘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原形容因救火烧伤严重。后多以比喻受到沉重打击或处境险恶,以致狼狈不堪的情状

  • 秦火

    源见“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书事。也泛指统治者焚毁书籍的文化专制手段。唐孟郊《秋怀》诗之十五:“秦火不爇舌,秦火空爇文。”瞿秋白《赤都心史》三五:“心与智不调,请寻一桃源,避此秦火。”【词语秦火】  

  • 白马素车

    源见“伍胥潮”。指钱塘江潮及传说中的潮神伍子胥。宋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元王逢《钱塘春感》诗之五:“白马素车江海上,依然潮汐撼西兴。”见“素车白马”。《花

  • 群麋鹿

    源见“麋鹿群”。指隐居避世。唐吴融《绵竹山西四十韵》:“然后恣逍遥,独往群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