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相送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百二十三人传》:“陆修静,吴兴人,早为道士,置馆庐山。时远法师(慧远,一作惠远)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至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按,三人相会为后人附会之说,不可信。后用为僧人高士相聚谈论和送别的典故。唐孟浩然《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诗:“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明吴廷翰《怀白云寺僧》诗:“几度南山不得归,虎溪相送迹亦稀。”
【典源】 晋·佚名《莲社高贤传》:“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人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固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
【今译】 晋代高僧慧远 (一作惠远)入庐山,居东林寺修持,人称远公。寺下有股泉水,流入虎溪。据说他送客不过此溪水,如果过了就有虎吼叫。当时陶潜 (字渊明) 住在这里,山南有陆修静也是有道之人,他们来远公处作客,远公送二人,一边走一边谈论,非常投机,不觉走过虎溪,彼此大笑。实则陆修静至庐山时,慧远、陶潜已死二、三十年,三人共会显系后人附会之说。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僧人高士相聚谈论或相送。
【典形】 不过虎溪、长隔虎溪、过虎溪、虎溪相送、闻虎啸、远公不出、过溪无虎啸、勿过虎溪、虎溪远。
【示例】
〔不过虎溪〕 唐·王维《能禅师碑》:“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长隔虎溪〕 宋·范成大《东林寺》:“客尘长隔虎溪水,劫火不侵香谷云。”
〔过虎溪〕 唐 · 李白 《别东林寺僧》:“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虎溪相送〕 唐·孟浩然《过龙泉精舍》:“日暝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闻虎啸〕 清·程先贞《十月初以事至东皋》:“白社归来闻虎啸,黄庭写出换鹅群。”
〔远公不出〕 宋·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之一:“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