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虎溪相送

虎溪相送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百二十三人传》:“陆修静吴兴人,早为道士,置馆庐山。时远法师(慧远,一作惠远)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至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按,三人相会为后人附会之说,不可信。后用为僧人高士相聚谈论和送别的典故。唐孟浩然《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诗:“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明吴廷翰《怀白云寺僧》诗:“几度南山不得归,虎溪相送迹亦稀。”


【典源】 晋·佚名《莲社高贤传》:“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人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固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

【今译】 晋代高僧慧远 (一作惠远)入庐山,居东林寺修持,人称远公。寺下有股泉水,流入虎溪。据说他送客不过此溪水,如果过了就有虎吼叫。当时陶潜 (字渊明) 住在这里,山南有陆修静也是有道之人,他们来远公处作客,远公送二人,一边走一边谈论,非常投机,不觉走过虎溪,彼此大笑。实则陆修静至庐山时,慧远、陶潜已死二、三十年,三人共会显系后人附会之说。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僧人高士相聚谈论或相送。

【典形】 不过虎溪、长隔虎溪、过虎溪、虎溪相送、闻虎啸、远公不出、过溪无虎啸、勿过虎溪、虎溪远。

【示例】

〔不过虎溪〕 唐·王维《能禅师碑》:“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长隔虎溪〕 宋·范成大《东林寺》:“客尘长隔虎溪水,劫火不侵香谷云。”

〔过虎溪〕 唐 · 李白 《别东林寺僧》:“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虎溪相送〕 唐·孟浩然《过龙泉精舍》:“日暝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闻虎啸〕 清·程先贞《十月初以事至东皋》:“白社归来闻虎啸,黄庭写出换鹅群。”

〔远公不出〕 宋·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之一:“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猜你喜欢

  • 下笔惊鹦鹉

    源见“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妙笔惊人。唐李商隐《留别畏之》诗之一:“郎君下笔惊鹦鹉,侍女吹笙弄凤凰。”

  • 陶令秫酒

    源见“陶令秫”。指用高粱酿造的酒。宋曹冠《兰陵王.涵碧》词:“如今老大机心息。有陶令秫酒,谢公山屐。闲来潭洞,醉皓月,弄横笛。”

  • 坦腹

    同“坦腹东床”。五代无名氏《玉溪编事.参军》:“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词语坦腹】   汉语大词典:坦腹

  • 哭堇

    《晋书.刘殷传》:“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音jǐn,即堇菜,多年生草本,也叫‘紫花地丁’)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

  • 庀具见贫

    《左传.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宰庀(音bǐ,具备)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晋.杜预注

  • 先发制人

    指秦末会稽(guìjī桂基,治吴县,今江苏苏州)郡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殷通对项梁说:我听说先发动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以此典泛指先下手取得主动以制服对方。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等人在大泽乡(

  • 秦和医国手

    源见“上医医国”。对春秋时秦国名医和的誉称。明 邵璨《香囊记.问卜》:“便遇秦和医国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

  • 纨袴

    代称贵族子弟。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汉书·叙传》: “[班伯] 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 绮: 细绫。纨: 白绢。纨绔: 亦作“

  • 山河表里

    同“表里山河”。唐窦庠《东都嘉量亭献留守韩仆射》诗:“廛闬高低尽,山河表里穷。”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见“表里山河”。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蟪蛄流

    源见“蟪蛄疑春秋”。比喻寿命短暂、孤陋寡闻之辈。宋苏轼《和陶读山海经》之二:“欲使蟪蛄流,知有龟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