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子居肓
源见“病入膏肓”。指病情险恶。宋陆游《病中作》诗:“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
【典源】《左传·成公十年》:“公 (晋景公) 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今译】 春秋时,晋景公患病,求医于秦桓公。秦桓公派医缓前去治病。在医缓未到前,晋景公梦见疾病化为两个小孩,一个说:“缓是良医,我怕他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呢?”另一个说:“藏在肓之上,膏之下好了,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缓来后,果然认为病已无法救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病情危重,不可医救; 也以“二竖”等借指疾病。
【典形】 二竖、膏肓之疾,疾竖、晋竖、竖子、竖子居肓、疾号竖子、二竖子。
【示例】
〔二竖〕 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倏忽人世,俄然今古,崇发两星,医惊二竖。”
〔膏肓之疾〕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膏肓之疾不救,衰亡之国不理。”
〔疾竖〕 宋·陆游《草亭独坐》:“睡蛇死后魔无力,疾竖降来药有灵。”
〔晋竖〕 唐·韦庄《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重疾》:“胸中疑晋竖,耳下斗殷牛。”
〔竖子〕 宋·陆游《小疾偶书》:“竖子何劳一除扫,区区犹欲恃膏肓。”
〔竖子居肓〕 宋·陆游《病中作》:“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