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东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异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孔子认为:鲁大夫季孙要攻打颛臾(鲁国的附庸),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春秋时宫室门前的屏风)的里面,比喻宫廷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后遂用为危机内伏之典。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诗:“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主谓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火墙,喻指内部。祸患发起于内部。语本《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 ~。”△贬义。多用于形容灾祸发自内部。→同室操戈变起萧墙。也作“祸发萧墙”、“祸兴萧墙”、“衅发萧墙”、“衅起萧墙”、“祸生萧墙”、“祸稔萧墙”、“萧墙之祸”、“萧墙祸起”。


【典源】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今译】 春秋鲁国季孙氏准备攻打鲁的附庸小国颛臾。孔子认为,首先应将自己国内治理好,那样周围的小国自然会归附。因此季孙氏的忧虑,应该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 古代宫室分隔内外的当门短墙,即照壁。)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典形】 祸起萧墙、萧墙、萧墙祸、萧墙衅起、衅起萧墙。

【示例】

〔祸起萧墙〕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萧墙〕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都邑迁徙,宗庙崩坏,衅起他族,事在萧墙。”

〔萧墙祸〕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算人生几何,惊头颅半皤,怕干惹萧墙祸。”

〔萧墙衅起〕 明·汤显祖《南柯梦记》:“感天知,萧墙衅起再有谁? 可怜故国迁移。”

〔衅起萧墙〕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以荆轲刺举,时值乱离,衅起萧墙,遂终非命。”


【词语祸起萧墙】  成语:祸起萧墙汉语词典:祸起萧墙

猜你喜欢

  • 珠玉装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彩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文选》卷三十四、三国魏.曹子建(植)《七启》:“步光之剑,华藻繁褥,饰以

  • 曳裾王门

    曳(yè叶):拖。裾(jū居):外衣的大襟。“曳裾”就是长襟拖地。“曳裾王门”描绘了出入王侯之门的形象,齐(治今山东临淄)人邹阳,善文辩。初从吴王刘濞(bì必),写有《上吴王书》,劝刘濞不要起兵叛汉。

  • 元礼龙门

    源见“李膺门”。借指高士、贤者之门。唐王勃《秋晚入洛毕公之宅》诗:“高扃向术,似元礼之龙门;甲第临衢,有当时之驿骑。”

  • 克传弓冶

    同“克绍箕裘”。《旧唐书.赵道兴传》:“卿今克传弓冶,可谓不坠家声。”见“克绍箕裘”。《旧唐书·赵道兴传》:“卿今~,可谓不坠家声。”【词语克传弓冶】  成语:克传弓冶汉语大词典:克传弓冶

  • 壶叟杖

    同“壶公杖”。元吴存《满江红.谢番丞荐举》词:“倚我一枝壶叟杖,为公三弄桓伊笛。”

  • 岿然灵光

    源见“鲁灵光殿”。指经过变故后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清钱谦益《南京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岿然灵光,寿考显融。”

  • 天岂丧斯文

    同“天畏丧斯文”。宋陈师道《胡士彦挽词》:“吾犹识此老,天岂丧斯文?”

  • 恶湿居下

    厌恶潮湿,却又自处于低洼之地。比喻行动与愿望相背。《孟子.公孙丑上》:“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词语恶湿居下】  成语:恶湿居下汉语大词典:恶湿居下

  • 上蔡牵黄

    同“上蔡苍鹰”。宋唐庚《寓精道斋有感怀家山》诗之一:“扬州骑鹤非无意,上蔡牵黄信此穷。”

  • 五丁

    源见“五丁开道”。指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力士。后多用为咏力士之典。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贲 育五丁之勇,而咸死者,人理之常。”明刘基《一剪梅》词:“五丁难挽逝川回,千古英雄,此恨都同。”亦泛指力士。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