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原指不治之症,后形容病势沉重,奄奄一息。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生了重病,使人到秦国请医生,秦伯派医缓给晋侯治病。医缓尚未到达,晋侯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孩子。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另一个说,我们呆在膏的下面,肓的上面,他就对我们没办法了。医生到达后,对晋侯说,病源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砭石不能用,针刺够不着,药力也达不到,不能治了。晋侯说,真是个好医生啊!遂馈以厚礼让他回去。不久,晋侯死去。
【出典】: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52回:“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育,见今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清·张廷玉《明史·李自成、张献忠传序》:“……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
主谓 原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后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语本《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极,药不至焉,不可为也。’”邓贤《中国知青梦》:“连队的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年纪轻轻就~,这不是人生的一大悲剧么?”△贬义。说明病重,难以救治。→人命危浅 不可救药不治之症 ↔不药而愈 疥癣之疾 如日中天。也作“病染膏肓”、“病在膏肓”。
解释膏肓:古代医学术语,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这里被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指病情险恶无法医治。后来也用以比喻问题严重,无可挽救。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得了病,不久他梦见了一个大鬼,披散的长发拖到了地上,拍着胸膛跳起来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这是不义。我已经请求天帝,得到了他的许可,可以报仇了。”大鬼弄坏了大门和卧室的门跑了进来。景公害怕了,躲到内室,大鬼又弄坏了内室的门。景公醒来后问巫师,巫师说:“这梦大概暗示你会吃不上即将要收的新麦子,很快就要死了。”
景公的病情加重,向秦国求医,秦国国君派了一个医生。医生还没到,景公又梦见两个小孩儿,他们说:“那人医术高明,恐怕会伤害我们,我们该逃到哪里?”其中一个说:“躲到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生到了以后一看,说:“这病救不了了,病灶在肓之上、膏之下,针灸、药力都到不了这地方。”景公赞叹说:“真是高明的医生啊!”
六月麦收后,景公想吃新麦,就派甸人(官名)献上了新麦,由御厨烹煮好,随即召来那个巫师,给他看新麦做的饭食,然后把他杀了。将要吃的时候,景公突然感到肚子胀,就去上厕所,结果掉到里面死了。
近义不可救药
反义妙手回春
例句
这人什么坏事都干,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挽救。
【词语病入膏肓】 成语:病入膏肓汉语词典: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