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琴得焦桐

琴得焦桐

源见“焦尾琴”。形容善于鉴拔良材。宋陈师道《何复教授以事待理》诗:“骥收盐坂车前足,琴得焦桐爨下声。”


【典源】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 (cuan) 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亦引,末有“有殊声焉”一句。《后汉书·蔡邕列传》亦载。

【今译】 汉灵帝时,蔡邕因触犯灵帝,而遁迹江湖,来到吴地。他见吴地有人用桐木烧火做饭,听到木头爆裂声,说:“这是做琴的良材啊。”取来做成琴,果然音色纯美,不同凡响。由于琴尾尚留有火烧的焦痕,故称为“焦尾琴”。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善于鉴拔人才; 也以“焦桐”等称良琴或素质优秀的人; 以“爨下焦”等比喻良材不得其用,遭受弃置。

【典形】 暗辨桐声、蔡邕琴、爨琴、爨桐、爨下焦、爨余、带火焦桐、焦琴、焦桐、焦梧桐、焦尾、琴得焦桐、琴桐、桐尾、尾半焦、薪余、邕琴、桐薪鸣灶、桐遇知音、爨余音、爨余材、爨下余、爨下声、炊爨得琴材、樵爨得孤桐、翠桐入爨、怜焦尾。

【示例】

〔暗辨桐声〕 唐·张籍《送杨州判官》:“闲怜鹤貌偏能画,暗辨桐声自作琴。”

〔蔡邕琴〕 清·陆圻《送朱生之秣陵》:“醉后难忘公瑾曲,愁来独抱蔡邕琴。”

〔爨琴〕 清·唐孙华《试院即事兼示同事》:“但愁袭锦收燕石,为爱清弦惜爨琴。”

〔爨桐〕 元·姚燧《新水令·冬怨》:“琴闲吴爨桐,箫歇秦台风。”

〔爨下焦〕 宋·陆游《书怀》:“青黄未胜沟中断,宫徵何殊爨下焦?”

〔爨余〕 唐·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岂若听清音于爨余,则枯桐发响。”

〔带火焦桐〕 唐·刘禹锡《答杨八敬之绝句》:“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

〔焦琴〕 宋·刘过《贺新郎·去年秋余试牒四明》:“人道愁来须��酒, 无奈愁深酒浅。但托意焦琴纨扇。”

〔焦桐〕 唐·张祜《思归引》:“焦桐弹罢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

〔焦尾〕 唐·顾况《谢王郎中见赠琴鹤》:“此琴等焦尾,此鹤方胎生。”

〔琴得焦桐〕 宋·陈师道《何复教授以事待理》:“骥收盐坂车前足,琴得焦桐爨下声。”

〔琴桐〕 清·唐孙华《刘韦斋学博于讲舍》:“事等琴桐爨,形惭社栎全。”

〔桐尾〕 唐·白居易《除忠州寄谢崔相公》:“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尾半焦〕 宋·陆游《秋夕》:“栈边老骥心空在,爨下残桐尾半焦。”

〔薪余〕 宋·黄庭坚《和刘景文》:“牛铎调黄钟,薪余合琴瑟。”

〔邕琴〕 唐·温庭筠 《上学士舍人启》:“荀铎摇车,邕琴入爨。”


猜你喜欢

  • 冲冠

    同“怒发冲冠”。南朝 梁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玡城》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冲冠。怀纪燕山石,思开九谷丸。”隋炀帝《白马篇》:“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词语冲冠】   汉语大词典:冲冠

  • 豹隐山雾

    同“豹隐南山雾”。明陆采《怀香记.京邸遇旧》:“羡郎君器宇堂堂,更德性谦虚慨慷。据今朝豹隐山雾,到他年龙翔云浪。”

  • 叶题

    源见“红叶题诗”。谓在红叶上题诗。宋张炎《渡江云.次赵元父韵》词:“惟只有,叶题堪寄,流不到天涯。”

  • 之罘朱雁

    之罘(fú福):即芝罘,山名,在今山东烟台。太始三年(前94年)二月,汉武帝在游历东海登之罘山的行程中,捕获了一只朱红色的大雁,视之为祥瑞之物,当时写了一首《朱雁之歌》。后以此典咏帝王出巡或颂太平盛世

  • 乌飞兔走

    源见“三足乌”、“玉兔”。谓时光流逝。元不忽木《点绛唇.辞朝》:“你看这迅指间乌飞兔走。假若名利成,至如田园就,都是些去马来牛。”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叹瞬息乌飞兔走,喜爹妈双全,谢天保佑。”

  • 蚊思负山

    源见“蚊虻负山”。比喻力量虽微却愿担起重任。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郦道元《水经注》,无有疏之者,盖亦难言之矣。予不自揣,蚊思负山,欲取郦注从而疏之。”主谓 比喻力量虽微却愿担起重任。清·刘献廷《

  • 陈言务去

    陈言:陈旧的言辞。指作文时要尽汰陈旧言辞,努力革新创造。唐代韩愈《与李翊( ㄖˋ rì 义)书》:“准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戛( ㄐㄧㄚˊ jiá 夹)戛:困难貌。主谓 写作时一定要去掉

  • 曼倩三偷蟠实

    源见“方朔偷桃”。谓神境仙情。宋葛长庚《瑶台月》词:“羡博望、两泛仙槎,与曼倩、三偷蟠实。”

  •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弩:古代用扳机射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途程。鲁缟:山东曲阜出产的一种极薄的丝织品。 强弩所发的箭,飞行已达末程,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 比喻强大的力量临近衰竭时,就不能起作用。语出《史记

  • 满堂

    《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后因以“满堂”代指金玉及财富。南朝 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今欲使朕无满堂之念,民有家给之饶。”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惭种玉;仓廪丰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