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

比喻仰仗别人的权势欺压他人。公元前352年,楚宣王有一天对臣下说,我听说北方各国都十分害怕楚国名将昭奚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群臣都不知如何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到野外寻找野兽吃,抓住了一个狐狸,狐狸说,你不能吃我,天帝委派我管理百兽。如果你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你如果不信,就跟着我出去,看看百兽见我怕不怕,有没有逃走的。老虎觉得他说得对,就跟在狐狸后面走。百兽见状都狂奔而逃。老虎不明白它们是怕自己才逃走的,还以为是怕狐狸呢。现在大王你有地五千里,军队上百万,而把大权交给了昭奚恤,北方各国所以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你的军队,就好象百兽之害怕老虎啊!

【出典】:

战国策·楚策》一《荆宣王问群臣》:“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例句】:

南朝·梁·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翼披,虎威狐假。” 元·方回《梅雨大水》:“狐假虎威饶此辈,鼠穿牛角念吾民。”


主谓 狐狸仗着老虎的威风。比喻倚仗他人的威力欺压人。语本《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冯玉祥《我的生活》第5章:“平常因为教徒们借着洋大人的势力对同胞作种种的侮辱,这时便不期而然的有一般人联合起来,挨家搜查这种~的二毛子。”△贬义。多用于形容虚空的声势。→狐假鸱张 虚张声势 狗仗人势 仗势欺人 ↔河润泽及。也作“狐藉虎威”、“虎威狐假”。


【典源】《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译】 虎捕捉各种野兽当它的食物,捉到了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掌管百兽,今天你要吃我,是违抗天帝之命。如果你不相信,我在你前头走,你随在我后头,看百兽见了我有敢不回避的吗?”虎认为可以,于是跟在狐狸后面同行。野兽见了都赶快跑掉,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跑,还以为是害怕狐狸。

【释义】 后以此典指倚仗他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典形】 狐假、狐假虎威、狐威假白额、虎威狐假、凭武之狐、威假虎狐。

【示例】

〔狐假〕 唐·李绅《虎不食人》:“不竞牛甘令买患,免遭狐假妄凭威。”

〔狐假虎威〕 元·方回 《梅雨大水》:“狐假虎威饶此辈,鼠穿牛角念吾民。”

〔狐威假白额〕 唐·杜牧《昔事文皇帝》:“狐威假白额,枭啸得黄昏。”

〔虎威狐假〕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翼鷃披, 虎威狐假。 沾渍锋镝,脂膏原野。”

〔凭武之狐〕 唐·王维《大唐故临汝郡太守韦公神道碑铭》:“吠尧之犬,驱彼六骡; 凭武之狐,犹威百兽。”

〔威假虎狐〕 清·蒲松龄《诈欺官私取财》:“威假虎狐,肆其上下之手; 眠同猫鼠,酿为表里之奸。”


【词语狐假虎威】  成语:狐假虎威汉语词典:狐假虎威

猜你喜欢

  • 玉山摧倒

    同“玉山倾倒”。宋王观《红芍药》词:“任玉山摧倒。沈醉且沈醉,人生似,露垂芳草。”

  • 舌本强

    舌根僵硬,形容不善谈论,语言迟钝。《晋书.殷仲堪传》:“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 玄度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许掾〔许询〕尝诣简文,尔夜风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情之咏,偏是许之所长,辞寄清婉,有逾平日。简文虽契素,此遇尤相咨嗟,不觉造膝,共叉手语,达于将旦。既而曰:‘玄

  • 拘墟之见

    借指肤浅的见解。清唐梦赉《<聊斋志异>序》: “凡为余所习知者,十之三四,最足以破小儒拘墟之见,而与夏虫语冰也。” 参见:○井底之蛙见“井蛙之见”。清·唐梦赉《〈聊斋志异〉序》:“凡为余所

  • 药良味苦

    《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药良味苦即良药苦口。古来用以比喻忠言直谏,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者是也。唐.白居易《寄唐生》:“药良

  • 狗尾貂续

    同“狗尾续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采》:“尚有踊跃于前,懈弛于后,不得已而为狗尾貂续者亦有之。”见“狗尾续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尚有踊跃于前,懈弛于后,不得已而为~者亦有也。”【

  • 慈恩题

    同“慈恩题记”。闽徐夤《曲江宴日呈诸同年》诗:“好是慈恩题了望,白云飞尽塔连空。”

  • 秦客

    源见“乘鸾”。指秦弄玉之夫萧史。借指有才艺之人。唐李商隐《和孙朴韦蟾孔雀咏》:“西施因网得,秦客被花迷。”叶葱奇注疏:“秦客即指萧史,这里借来指孙 韦。”同“秦世客”。唐韩愈《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

  • 仙山楼阁

    《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

  • 削草

    古代大臣在封事奏上后,往往销毁上疏的草稿,防止泄露。典出《汉书·孔光传》。孔光(前65-后5年)字子夏,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十四世孙。汉成帝时为博士、尚书令,后任御史大夫、丞相等职。孔光担任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