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
比喻仰仗别人的权势欺压他人。公元前352年,楚宣王有一天对臣下说,我听说北方各国都十分害怕楚国名将昭奚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群臣都不知如何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到野外寻找野兽吃,抓住了一个狐狸,狐狸说,你不能吃我,天帝委派我管理百兽。如果你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你如果不信,就跟着我出去,看看百兽见我怕不怕,有没有逃走的。老虎觉得他说得对,就跟在狐狸后面走。百兽见状都狂奔而逃。老虎不明白它们是怕自己才逃走的,还以为是怕狐狸呢。现在大王你有地五千里,军队上百万,而把大权交给了昭奚恤,北方各国所以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你的军队,就好象百兽之害怕老虎啊!
【出典】:
《战国策·楚策》一《荆宣王问群臣》:“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例句】:
南朝·梁·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翼披,虎威狐假。” 元·方回《梅雨大水》:“狐假虎威饶此辈,鼠穿牛角念吾民。”
主谓 狐狸仗着老虎的威风。比喻倚仗他人的威力欺压人。语本《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冯玉祥《我的生活》第5章:“平常因为教徒们借着洋大人的势力对同胞作种种的侮辱,这时便不期而然的有一般人联合起来,挨家搜查这种~的二毛子。”△贬义。多用于形容虚空的声势。→狐假鸱张 虚张声势 狗仗人势 仗势欺人 ↔河润泽及。也作“狐藉虎威”、“虎威狐假”。
【典源】《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译】 虎捕捉各种野兽当它的食物,捉到了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掌管百兽,今天你要吃我,是违抗天帝之命。如果你不相信,我在你前头走,你随在我后头,看百兽见了我有敢不回避的吗?”虎认为可以,于是跟在狐狸后面同行。野兽见了都赶快跑掉,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跑,还以为是害怕狐狸。
【释义】 后以此典指倚仗他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典形】 狐假、狐假虎威、狐威假白额、虎威狐假、凭武之狐、威假虎狐。
【示例】
〔狐假〕 唐·李绅《虎不食人》:“不竞牛甘令买患,免遭狐假妄凭威。”
〔狐假虎威〕 元·方回 《梅雨大水》:“狐假虎威饶此辈,鼠穿牛角念吾民。”
〔狐威假白额〕 唐·杜牧《昔事文皇帝》:“狐威假白额,枭啸得黄昏。”
〔虎威狐假〕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翼鷃披, 虎威狐假。 沾渍锋镝,脂膏原野。”
〔凭武之狐〕 唐·王维《大唐故临汝郡太守韦公神道碑铭》:“吠尧之犬,驱彼六骡; 凭武之狐,犹威百兽。”
〔威假虎狐〕 清·蒲松龄《诈欺官私取财》:“威假虎狐,肆其上下之手; 眠同猫鼠,酿为表里之奸。”
【词语狐假虎威】 成语:狐假虎威汉语词典:狐假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