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焚林之求

焚林之求

三国志.魏书.阮瑀传》裴松之注引《文士传》曰:“太祖雅闻瑀名,辟之,不应,连见偪(逼)促,乃逃入山中。太祖使人焚山,得瑀,送至,召入。”

三国时,曹操极为重视发现并使用人才。他听说阮瑀才能出众,就想聘用。阮瑀逃入山中,曹操便下令焚山,以迫使阮瑀出山。后因用为咏爱士求贤之典。

文选》卷六。任彦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迁左军邵陵王主簿记室参军,既允焚林之求,实兼仪形之寄。刀笔不足宣功,风体所以弘益。”


偏正 曹操闻阮瑀的名声大,欲求之,瑀听说后逃入山林,曹操使人放火烧山而得袁瑀,召为司空军曹祭酒,管记室。后比喻求贤之切。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既允~,实兼仪形之寄。”△褒义。多用于求贤方面。


【词语焚林之求】  成语:焚林之求汉语词典:焚林之求

猜你喜欢

  •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鹬(yù),一种水鸟。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争战,两败俱伤,而使第三者坐享其成,因而得利。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对赵王说,我这次从燕国来,路过易水时,见到一个河蚌张开壳,在河滩上晒

  • 雪中赠襦

    南朝齐谢朓在大雪中把自己的短袄赠送给别人。《渊鉴类函.服饰部.襦四》:“谢朓大雪中见江革敝絮单席,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其著襦,并手割半毡与之充坐具而去。”后人也用以比喻在别人困难或急需时给予救济、

  • 山中宰相

    《南史.陶弘景传》载:南朝梁.陶弘景初仕齐为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于句容县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苏省西南部),武帝(萧衍)时屡加礼聘,并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

  • 兔缺乌沉

    同“兔升乌坠”。唐罗邺《冬日寄献庾员外》诗:“却思紫陌觥筹地,兔缺乌沉欲半年。”见“兔起乌沉”。唐·罗邺《冬日寄献庾员外》诗:“却思紫陌觥筹地,~欲半年。”【词语兔缺乌沉】  成语:兔缺乌沉汉语大词典

  • 发上指冠

    指:头发直立。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庄子.盗跖》:“盗跖闯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见“怒发冲冠”。清·刘大櫆《〈马湘灵诗集〉序》:“湘灵命酒连举十馀觞,大醉欢呼,~,已复悲

  • 目挑心招,不择老少

    挑:挑逗。招:招引。 眉眼挑逗,心神招引,不管对方是老是少。 形容不正经的妇女勾引男人。语出《史记.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楔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清

  • 软尘红

    源见“东华软尘”。比喻繁华热闹、追名逐利的场所。清郭元釪《答邵子湘》诗:“老却少微星下客,梦魂肯踏软尘红?”

  • 树杨之喻

    《战国策.魏策二》:“田需贵于魏王,惠子(即惠施,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宋国人,曾在梁为相,他是庄周的朋友。他的学说多舛驳,虽善辩,但言论多有偏见)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

  • 扣牛角

    同“叩牛角”。闽徐夤《依韵赠严司直》:“歌残白石扣牛角,赋换黄金爱马卿。”

  • 鲛宫

    同“鲛室”。明唐寅《题画》诗:“渔翁稳作船头睡,梦入鲛宫白渺茫。”【词语鲛宫】   汉语大词典: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