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 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主谓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王火《战争和人》8卷:“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没有什么不好。”△贬义。用于指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狼狈为奸 一丘之貉 ↔格格不入


“沆 ( hànɡ) 瀣 ( xiè) 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用于贬义。

沆瀣”为什么 “一气”呢?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 《集韵》: “沆瀣,海气。一曰露气,一曰北方夜半之气。”夜里的水气、露气自是同类之物,难以区分开来,故为 “一气”。所以气味相投谓之 “沆瀣一气”。

宋·钱易 《南部新书·戊集》: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说的是唐代读书人崔瀣,进京赴试,榜上有名,心中十分高兴。可是,他不久听人议论说,自己能考上,是因为主考官叫崔沆,二人是同姓师生关系,名字的意思也差不多,所以开玩笑说他俩是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崔瀣根本不认识考官崔沆,人们这样说,他真感到十分冤枉。

后来,“沆瀣一气”也就传用开来,意指互相勾结、臭味相投。宋·王谠 《唐语林·补遗》有详载。


【词语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汉语词典:沆瀣一气

猜你喜欢

  • 酱瓿

    源见“覆酱瓿”。即酱瓮。形容著作的价值不为人所认识。唐陆龟蒙《袭美题郊居次韵》之八:“莫问盐车骏,谁看酱瓿《玄》?”【词语酱瓿】   汉语大词典:酱瓿

  • 才迈柳絮

    源见“咏絮”。极赞女子富有才学。元王逢《读余季女怀其夫水宗道诗序》:“余季女……赘同郡水宗道。甫逾月,水具见余才迈柳絮,学不彼若,辄辞归,闭门读书,久不返。”

  • 浃日

    十日。浃,周匝,自甲至癸,周匝十日,谓之“浃日”。《国语.楚语下》:“远不过三月,近不过浃日。”【词语浃日】   汉语大词典:浃日

  • 海鸟忘机

    源见“鸥鹭忘机”。喻心地纯朴,无所猜忌。元乔吉《满庭芳.渔夫词》曲:“吴头楚尾,江山入梦,海鸟忘机,闲来得觉胡伦睡。”【词语海鸟忘机】   汉语大词典:海鸟忘机

  • 真汉相

    汉成帝时,丞相王商语言质朴无华,举止庄重威严。他身高八尺多,高大魁梧,相貌堂堂。河平四年(前25年)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成帝。汉成帝准备在白虎殿会见单于。单于在由汉朝官员引导下经过未央宫时,看到丞相王商

  • 笑躄斩美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躄音bì,跛足),槃散(即蹒跚)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

  • 巨子

    也作“钜子”,战国时墨家学派称他们中成道的重要人物。《庄子.天下》:“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尸:主。冀:希望。禽滑釐:墨翟的学生。后世又

  • 止艮

    《易.艮》:“《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后以“止艮”谓停止。唐李程《蒙泉赋》:“宜习坎以为德,胡止艮而莫前!”【词语止艮】   汉语大词典:止

  • 青钱中选

    同“青钱入选”。明沈鲸《双珠记.廷对及第》:“神龙出潜,际风云飞腾广渊;青钱中选,泥金信乡闾喜谈。”

  • 过隙驹

    同“过隙白驹”。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诗:“乡思巢枝鸟,年华过隙驹。”【词语过隙驹】   汉语大词典:过隙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