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

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马牛累出汗来。后以“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宋陆游《冬夜读书有感》诗:“汗牛充栋成何事,堪笑迂儒错用功。”


并列 存放的书籍堆至屋顶,搬运时使牛马累出汗。形容书籍极多。语本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张贤亮《小说中国》:“然而,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典籍和文字性的范本~,并且件件都是珍宝。”△多用于书籍的数量方面。→车载斗量 林林总总 ↔所剩无几 寥寥无几。 也作“充栋汗牛”、“汗马充屋”、“汗牛塞栋”。


【典源】 唐·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孔子作《春秋》千五百年,以名为传者五家,今用其三焉。秉觚 (gu) 牍,焦思虑,以为论注疏说者百千人矣。攻讦很怒,以辞气相击排冒没者,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或合而隐,或乖而显。之后学者,穷老尽气,左视右顾,莫得而本。”

【今译】 唐代柳宗元在《陆文通先生墓表》中写道: 孔子作《春秋》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了,为《春秋》作传的共有五家,流传至今的只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三家。历代手捧木简,殚精竭虑为其注疏的有千百人之多。他们对文义的理解有不同,互相指摘他人的疏漏和谬误,校勘原书,发现衍文及脱文。他们的著作放置起来可以堆满屋子,若要搬运,可使牛马累得出汗,他们所述或者相合而隐,或者相悖而显。后世学习的人,花费极多的时间、精力,面对众多的书籍而左读右看,不知应该遵从哪种说法,反而不得要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书籍极多。

【典形】 充栋、汗马牛、汗牛、汗牛充栋、汗牛书、陆家充栋、汗千牛、汗牛文。

【示例】

〔充栋〕 清·孔尚任《桃花扇》:“何物充栋汗车牛,混了书香铜臭。”

〔汗马牛〕 宋·陆游《著书》:“平生著书汗马牛,一事不施今白头。”

〔汗牛〕 清·丘逢甲《兰西将去潮次鷃尘韵送之》:“人才几辈徒功狗,文字何能只汗牛?”

〔汗牛充栋〕宋·陆游《冬夜读书有感》:“汗牛充栋成何事,堪笑迂儒错用功。”

〔汗牛书〕 宋·陈师道《次韵苏公题欧阳叔弼息斋》:“生须着锥地,何赖汗牛书。”

〔陆家充栋〕 清·黄景仁《秋日读书不疏园》:“陆家充栋曹盈仓,养就君才许华赡。”


【词语汗牛充栋】  成语:汗牛充栋汉语词典:汗牛充栋

猜你喜欢

  • 入吾掌中

    宋.朱熹《资治通鑑纲目》:“刘裕伐南燕,燕兵不出,裕喜形于色。左右曰:‘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馀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贼已入吾掌中矣。’”所谓“贼已入吾掌中”,是指已充

  • 廉度

    源见“歌五袴”。指廉叔度。借指政绩卓著的地方官。唐于鹄《醉后寄山中友人》诗:“都忘醉后逢廉度,不省归时见鲁恭。”【词语廉度】   汉语大词典:廉度

  • 天香国色

    源见“国色天香”。称赞牡丹花的色香非他花能比。金 元 好问《兰文仲郎中见过》诗:“水碧金膏步兵酒,天香国色洛阳花。”亦用于形容女子貌美。《再生缘》二一回:“款款纤腰垂玉带,溶溶粉额映乌纱。起来缓缓辞金

  • 虎丘剑光

    汉.袁康《越绝书》卷二:“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有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千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虎丘。”又唐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其:指儿子。 旧指对孝子的考察是:当他父亲在世时,看他怀有什么志向;当他父亲去世后,看他又有什么行为。语出《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元.秦简夫

  • 誓骨

    《淮南子.齐俗训》:“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高诱注:“胡人之盟约,置酒人头骨中,饮以相诅。”后因以“誓骨”指订立盟约,表示决心。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无有结缨誓

  • 心无适莫

    也称情无适莫,适莫,厚薄亲疏。心无适莫,形容对人对事都不带偏见,为人信服。孔子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对于世间人事,并无亲疏薄厚之偏见,只要合乎道义,便努力去做。【出典】:《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

  • 鱼升龙门

    同“鱼化龙”。明宋濂《演连珠》之三一:“是以鱼升龙门,难于拾级;车上大行,难于薄险。”主谓 比喻中举得官或地位高升。语本《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

  • 辽门之鹤

    同“辽东鹤”。唐宋之问《为杨许州让右羽林将军表》:“五色无主,如惊叶县之龙;千秋来归,似对辽门之鹤。”【词语辽门之鹤】  成语:辽门之鹤汉语大词典:辽门之鹤

  • 三已不愠

    《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已,去,指离官去职。楚相令尹文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