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楚襄王听了别人的流言,责问宋玉行为是否有所不检点。宋玉用国中有人唱雅俗不同曲调的歌和者多寡不同作比,说明“曲高弥寡”的道理,借以表明自身行为清高,不同于流俗,故而得不到大家的赏识。后因用以比喻人品、言论或作品越高雅艰深,知音也就越少。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主谓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比喻文艺作品或言行越高深,理解它的人就越少。语本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不读作qū。和,不读作hé,意为“唱和”。△有时用来客观地赞扬作品或言行精妙绝伦,超卓不凡;有时则用来讽刺文艺创作不通俗,不大众化,或讽刺某些唱高调的人。↔一唱百和
解释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襄王听到别人诽谤宋玉的谗言。有一次,他问宋玉:“你的所作所为大概有不妥之处吧,不然大家怎么都这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啊!大概有这种情况。不过希望大王先原谅我的过错,让我把话说完。”
宋玉接着说道:“有个人在楚国的都城郢城里唱歌,一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又唱《阳陵采薇》,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百人,随后他又唱《阳春白雪》,城里接着他应和的只有几十个人,最后,这人又唱起又高又细的商羽之调,中间还夹杂着征音的变调,这时城里能够接着应和的,仅仅只有几个人而已。因此,曲子的声调越高,能跟着应和的人就越少。因此鸟类里有凤凰而鱼类里有大鲸,凤凰能高飞至九千里,穿越层层白云,背负广袤的青天,在辽阔深远的天空自由翱翔。田间地头的小(yàn)雀,怎么能决断天地的高远呢?鲸早晨从昆仑山出发,中午在东海边的碣石晾晒鱼鳍,晚上在河南的孟诸之泽中歇息。池塘里的小鱼,又怎能丈量江海之大呢?其实,并非只是鸟里有凤凰、鱼里有大鲸,读书人中也一样。道德高尚的人有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超然于世却不同流合污。世俗中的浅陋之人,又哪里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呢?”
近义阳春白雪
反义下里巴人
例句
曲高和寡就容易脱离群众。
【词语曲高和寡】 成语:曲高和寡汉语词典: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