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比喻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韩非子主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不断变化。为了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道理,他举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说,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间耕作时,见一个兔子撞死在树桩子上。他不费气力,拣走了这只死兔子。从此,他丢下农活不干,天天守在那棵树桩子旁边,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兔子再没有拣到,而这个农夫却成了宋国人口中的笑料。

【出典】:

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例句】:

东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连动 株,树桩。比喻不作努力,而坐等成功的侥幸心理。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语本《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陆星儿《灰楼里的童话》:“他像个~的猎人。”△贬义。多用于描写心理。→刻舟求剑 抱令守律 墨守成规 胶柱鼓瑟 ↔随机应变 相机行事 通权达变。也作“待兔守株”。


【典源】《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 (lěi) 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今译】 宋国有个农民正在地里干活,忽然一只兔子飞奔而来,撞在地里的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毫不费力地拣到死兔。于是,他就放下农具,守候在树桩旁,希望再拣到撞死的兔子,可是再也没有拣到,自己却被宋人耻笑。现在要以先世的旧法来管理当代的世事,就像守株待兔一样迂腐可笑啊。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墨守陈规,僵化而不知变通; 也形容坐以待成,希图不劳而获。

【典形】 待兔、困株木、守兔、守株、伺兔、宋株、兔守、兔守株、株守、伺投兔。

【示例】

〔待兔〕 清·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儿辈守株犹待兔,何人歧路哭亡羊?”

〔困株木〕 清·王士禛《送浦潜夫》:“君亦困株木,周道多蒺藜。”

〔守兔〕 清·顾炎武 《答徐甥乾学》:“守兔江湄迟夜月,饮牛涧底触秋声。”

〔守株〕 唐·罗隐《答宗人衮》:“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

〔伺兔〕 清·吴檠《咏怀》:“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宋株〕唐·杜牧《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

〔兔守〕 清·黄鷟来《壬午冬日归自娄水》:“行藏犹兔守,卷帙笑萤干。”

〔兔守株〕 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

〔株守〕 清·程先贞《王北山约过闲园看花》:“裴徊忾我叹,拳缩悲株守。”


【词语守株待兔】  成语:守株待兔汉语词典:守株待兔

猜你喜欢

  • 不蔓不支

    见“不蔓不枝”。欧阳予倩《谈昆剧〈十五贯〉和〈长生殿〉的演出》:“现在台上演的把熊友蕙和侯三姑的一般情节删去,只留熊友兰与苏戌娟的一条线,干干净净八场戏,~,我以为异常好。”【词语不蔓不支】  成语:

  • 官池蛙

    同“官虾蟆”。宋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譬如官池蛙,谁能问公私?”

  • 吐文茵

    同“吐车茵”。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侍儿催画烛,醉客吐文茵。”

  • 思牵犬

    同“叹黄犬”。严复《哭林晚翠》诗之二:“加剑思牵犬,争权遇偾豚。”

  • 八眉

    《尚书大传》卷五:“尧八眉,舜四瞳子……八眉者如八字。”八眉,眉如八字,即八字眉。常用以指帝王之相。【词语八眉】   汉语大词典:八眉

  • 前倨而后恭

    倨:傲慢。 先前傲慢而后来恭敬。 形容对人态度由坏变好。语出《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世说新语.排调》:“谢遏夏月尝仰卧,谢公清晨卒来,不暇著衣。跣外屋外,方蹑

  • 垂堂戒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故鄙颜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揖云:‘畏檐瓦堕中人。’”古谚语有“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语,意思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要坐在屋檐下,以防堕

  • 绝麟

    《左传.哀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人名)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掌山泽之官)。仲尼观之,曰:‘麟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见获麟,“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

  • 伯有被甲

    源见“惊以伯有”。指传说中春秋 郑大夫伯有死后变为厉鬼事。古代哲学家常用为“神不灭”的佐证。南朝 梁范缜《神灭论》:“伯有被甲,彭生豕见,《坟》、《索》著其事,宁是设教而已邪?”

  • 不学面墙

    《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孔颖达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睹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后以“不学面墙”谓不学无知。清钱谦益《向言》之一:“〔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