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种文学创作主张。是七子派诗文理论的纲领性口号。提出者为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李梦阳(1473-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七年(1494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反对宦
亦作“老蚌出珠”。已经衰老的蚌又生出了珍珠。比喻晚年得贤子。东汉末,京兆(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人韦端,凉州牧征为太仆,两个儿子韦康(字元将)、韦诞(字仲将)也居官,一家荣耀,时人称慕。韦康、韦诞先后拜访
《史记.范睢列传》:“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范睢被魏相魏齐怀
同“邵平田”。宋吴泳《八声甘州.和季永弟思归》词:“有邵平瓜圃,渊明菊径,谁肯徘徊?”
源见“微管之叹”。指怀念像管仲那样能救民治国的大臣。宋陆游《雨夜书感》诗之一:“群胡穴中原,令人叹微管。”
参见:楚老惜兰芳
《左传.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绎来奔,曰:‘使季路要(约也)我,吾无盟矣。’使子路,子路辞,季康子使冉有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此意是说,子言重于鲁盟,此乃光荣,于子无
汉.崔骃《亭伯集.上四巡颂表》:“唐虞之世,樵夫牧竖,击辕中韶(韶,传说中舜所作乐曲名。中韶,合于韶乐),感于和也。”传说尧、舜在位时,民生安乐,故百姓击辕作歌,以颂盛世太平。后因以“击辕之歌”用为歌
《易.中孚》:“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王弼注:“鱼者,虫之隐者也;豚者,兽之微贱者也。争竞之道不兴,中信之德淳著,则虽微隐之物,信皆及之。”比喻教化普及而深
南朝 宋刘义庆《幽明录》载:汉 明帝 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饥乏殆死。见大桃树,各食数枚,而饥止体充。循流而出,见一大溪,遇二女子,姿质绝妙,见刘 阮,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