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

《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后以“和衷共济”谓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明陈子龙《论召对内降疏》:“在陛下渊衷,以方谕大臣和衷共济,恐宪臣戆直,奏对之际,复生异同。”


偏正 比喻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语本《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依目前态势,两人断不能~。”△多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勾心斗角。也作“合衷共济”。


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谓之 “和衷共济”。

“济”,渡。《诗·邶 ( bèi) 风·匏 ( páo) 有苦叶》: “济有深涉。”传: “济,渡也。”

“共济”,谓共同度过 ( 难关) 。

那么,“和衷”是同心协力之义吗?

“衷”,本义为贴身内衣。 《说文·衣部》: “衷,里亵衣。”段注: “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假借为中字。”“衷”为“里亵衣”,“在内”,“假借为中”,因而可引申为 “内在”、“内心”、“心中”之义。如 “言不由衷”、 “衷心感谢”、 “诉衷肠”、 “衷情”等语,“衷”皆表示 “内心”、“心中”之义。

“和”谓协和、和谐。因此, “和衷”便是内心相和、协调。由此而知 “和衷共济”指的便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之意。

此语由 《书·皋陶 ( yáo) 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句中之 “和衷”与 《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句中 “共济”组成。《书·皋陶谟》孔传: “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鲁语下》韦昭注: “共济而已,佩匏可以渡水也。”( 匏为葫芦之属,内空干后有浮力)


【词语和衷共济】  成语:和衷共济汉语词典:和衷共济

猜你喜欢

  • 趋庭闻训

    同“孔鲤趋庭”。清 黄图珌《堂上翁.思亲》曲:“当日里绕膝分甘,趋庭闻训,这样的欢娱出于心坎。”【词语趋庭闻训】   汉语大词典:趋庭闻训

  • 履曳星辰

    源见“郑履”。借指朝廷重臣。清袁枚《答敬斋公相》诗:“履曳星辰下殿迟,黄银腰带好威仪。”

  •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思:助词。 原意是四面八方,无不服从周王朝。 后引中为某种道理为四方所信奉。语出《诗.大雅.文王有声》:“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韩诗外传》卷五:“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

  • 哀鹃啼

    源见“望帝啼鹃”。指杜鹃鸟的哀啼。清顾炎武《赠顾推官咸正》诗:“岂知杲卿血,已化哀鹃啼。”

  • 得意忘言

    意谓言词所以达意,既以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言词。后亦用为彼此默喻之意。庄子说,渔具是用来捕鱼的,捕了鱼就忘了渔具;兔网是用来捉兔的,捉到兔便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掌握了思想就忘记了语言。我怎么才

  • 城旦

    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駰《集解》:“如淳曰:《律说》‘论决为髡钳,轮边筑长城,昼日向寇虏,夜暮筑长城。’城旦,四岁刑。”又《汉书.惠帝纪》汉应劭注:“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

  • 代马依风

    《文选.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李善注引《韩诗外传》曰:“《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代,古代郡地,后泛指北方边塞地区。代马,即胡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

  • 明刑不戮

    战国秦.商鞅《商君书.赏刑》:“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刑罚重执行又坚决,百姓便不敢以身试法,所以说刑罚严明了就不需要杀戮。后因以“明刑不

  • 百钱卜

    同“君平卜”。唐杜甫《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诗:“凭将百钱卜,漂泊问君平。”【词语百钱卜】   汉语大词典:百钱卜

  • 南阮贫

    源见“未能免俗”。泛指贫寒。唐戴叔伦《旅次寄湖南张郎中》诗:“闭门茅底偶为邻,北阮那怜南阮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