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使臣星

使臣星

后汉书.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后因称朝廷使者为“使臣星”。唐王维《送邢桂州》诗:“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典源】 《艺文类聚》卷一引 《李郃传》 曰:“公好天文之术,和帝遣使者观风俗,有二使向益州。夏月,郃露坐,问二人曰:‘君发京师,宁知二使何时发?’二人惊问曰:‘何以知之?’公指星曰:‘有二使星来向益部。’”《后汉书·方术列传·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向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今译】 后汉李郃,南郑人,精通天文星占之术,在县里任幕门候吏。汉和帝即位,派遣使者去各地视察民风,都是便服单行,分别前往州县。有两位使者前往益州 (今四川一带),走到南郑,往在馆舍里。当时正是夏天,夜里在院中乘凉,李郃问两人:“二位从京师来,知道朝廷派两位使者来吗?”两人惊愕,互相看了看说:“没听说,你怎么知道?”李郃指着天上的星说:“有两个使星向益州分野移动,因此我知道了。”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朝廷使臣; 也用以借指入蜀的人。

【典形】 策马随星、二星、寒星伴使车、两星使、入蜀星、使车星、使臣星、使星、使者星、星车、星使、星是使、星文动九霄、星轺、驿骑如星、万里星随、流星汉使尊、星随使者车、使星鞍、两使车、星使双飞。

【示例】

〔策马随星〕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相风待赋,承露须铭,乘舟相日,策马随星。”

〔二星〕 唐·骆宾王《秋日饯麴录事使西州序》:“五日之趣,未淹兰籍之娱; 二星之辉,行照葱河之境。”

〔寒星伴使车〕 唐·李冶《寄校书七兄》:“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两星使〕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七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

〔入蜀星〕 宋·苏轼《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须烦凌云手,去作入蜀星。”

〔使车星〕 宋·范成大《送赵从善少卿将漕淮东》:“玉笋风标右汉廷,起家聊直使车星。”

〔使臣星〕 唐·王维《送邢桂州》:“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使星〕 宋·崔遵度《属疾》:“使星方屡降,客辖未容投。”

〔使者星〕 明·王世懋《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汉宫朝浥仙人露,益部宵占使者星。”

〔星车〕 清·赵执信《赠李生》:“待我乘星车,请子理烟棹。”

〔星使〕 唐·刘长卿《贾侍御自会稽使回》:“江上逢星使,南来自会稽。”

〔星文动九霄〕 宋·杨亿《梁舍人奉使巴中》:“紫垣遣使非常例,应有星文动九霄。”

〔星轺〕 元·萨都拉《和马伯庸》:“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

〔驿骑如星〕 唐·杜牧《闻开江相国宋下世》:“权门阴进夺移才,驿骑如星堕峡来。”


【词语使臣星】   汉语词典:使臣星

猜你喜欢

  • 秋妇

    同“秋胡妇”。唐刘知幾《史通.浮词》:“夫探揣古意,而广足新言,此犹子建之咏三良,延年之歌秋妇。”【词语秋妇】   汉语大词典:秋妇

  • 凌波步

    源见“洛神”。美人轻盈的步履。宋周邦彦《瑞鹤仙.高平》词:“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

  • 萋锦

    同“贝萋”。宋范成大《龙学侍郎清河侯张公挽词》之二:“太息逢萋锦,平生付薄冰。”【词语萋锦】   汉语大词典:萋锦

  • 罔极之恩

    无穷的恩惠。通常指父母养育之恩。《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朱熹集传:“言父母之德如此,欲报之以德,而其恩之大,如天无穷,不

  • 三不入

    源见“过门不入”。谓三过家门而不入。形容尽心竭力,忠于职守。宋苏辙《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君忧臣辱自古然,自说过门三不入。”【词语三不入】   汉语大词典:三不入

  • 折戟沉沙

    唐.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是诗人的凭吊赤壁的怀古之作。前二句以“沉沙折戟”之磨洗引起怀古之想,后二句以设想的方式,从历史的反面去推断赤

  • 师旷调钟

    《吕氏春秋.长见》:“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故

  • 李郭游

    同“李郭同舟”。宋邓肃《一剪梅.题泛碧斋》词:“尊酒时追李 郭游,醉卧烟波万事休。”

  • 子陵钓滩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传》:“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

  • 启全

    同“启手启足”。唐 胡晧《巂州都督姚懿碑》:“启全告终,返真于始。”【词语启全】   汉语大词典: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