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

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战国齐邑)之余子(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为羡卒,即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兵器)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高诱注:“亢,当也”)也哉!’”

春秋时齐晋交战,齐国的一个士兵丢失了自己的戟却拾得了一只矛。丢了自己的武器,他心中总感到不愉快,便以此向别人去问得失,寻看法。路人认为,亡戟得矛,得失相当;叔无孙则认为,亡戟得矛,得失不相当。说得失相当,是因为戟和矛都是兵器,着眼于大同;说得失不相当,是因为戟和矛毕竟有区别,着眼于小异;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件事,观点不同,结论也必然会不同。

后因以“亡戟得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当。


并列 丢失了戟而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语出《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多用于描写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


【词语亡戟得矛】  成语:亡戟得矛汉语词典:亡戟得矛

猜你喜欢

  • 三年艾

    源见“求艾”。指良药。亦喻治国良策。宋苏轼《端午帖子词.太皇太后阁》之四:“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湘《九辩》文。”宋张侃《池边》诗:“劳神空觅三年艾,妄想休乘八月槎。”【词语三年艾】   汉语大词典:

  • 金张七叶

    金张:西汉大臣金日碑与张安世的合称。七叶:七辈,七代人。《汉书·金日碑传·赞》说:“金日碑本是从异族匈奴逃跑到汉朝的人,以异族俘虏的身分在西汉朝廷做事,凭借着真诚专一的恭敬和谨慎感动了汉武帝,以忠信著

  • 鹑野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东井为水事。其西曲星曰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东井八星,钺一星,舆鬼四星,一星为质,为鹑首,于辰在位,皆秦之分野。”古代以星辰对应地域,天上的鹑首星,是地下秦之分

  • 锁支祈

    《古岳渎经》:“禹理淮水,三至桐柏,水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命九馗,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淮之深浅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猱,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输五象,搏击腾趠

  • 悬旌

    《战国策.楚策一》载:楚威王对前来游说的苏秦说,他面对强秦,“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后因以“悬旌”比喻心神不定。唐崔日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壮心看舞剑,别绪应悬旌。”唐岑参《送郭仆

  • 亲临贺循

    《晋书》卷六十八《贺循传》:“疾惭笃,表乞骸骨,上还印绶,改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帝临轩,遣使持节,加印绶。循虽口不能言,指麾左右,推去章服。车驾亲幸,持手流涕。太子亲临者三焉,往还皆拜。儒者以

  • 摸金使者

    同“摸金校尉”。清沈钦圻《后咏史》:“摸金使者征求遍,指鹿元臣炀蔽多。”

  • 增襦袴

    源见“歌五袴”。指地方官行惠政使百姓日趋富裕。清唐孙华《秣陵太守行》:“政声早溢石头城,比屋年来增襦袴。”

  • 日月入怀

    旧时指生贵子的吉兆,亦形容心胸广阔。孙坚妻吴夫人年少时,才貌俱佳,孙坚屡求婚乃从。第一次怀孕时梦见月亮进入怀中,不久生下孙策。再次怀孕时,又梦到太阳进入怀中,便告诉孙坚说:“当初怀孕时,梦到月亮入我怀

  • 直内方外

    《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谓内心正直,行事方正。《朱子全书.论语》:“容貌辞气之间,正学者持养用力之地……若是就此持养,发禁躁妄,动必温恭,只要体当自家直内方外之实事,乃是为己之切,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