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北堂书钞》卷九八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连动 据已知事理就可类推其他同类事理。比喻善于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廖辉英《爱情良民》:“我倒觉得老不老实其次,机灵和~比较重要。”△多用于写人学识精妙,推知事理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教一识百 问一答十 告往知来 一叶知秋 触类旁通 ↔一窍不通 寸指测渊 食古不化 死记硬背。也作“举隅反三”。


【词语举一反三】  成语:举一反三汉语词典:举一反三

猜你喜欢

  • 相如璧

    源见“完璧归赵”。比喻十分珍贵之物。元王逢《秋感六首》之三:“连城不换相如璧,百结何妨子夏衣。”

  • 倒屣逢迎

    同“倒屣迎宾”。唐皮日休《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

  • 范莱芜

    源见“甑尘釜鱼”。泛指贫穷乏食之人。明张煌言《答曹云霖监军书》:“徐兄适会弟于阮途,勿克稍为分润,何梁伯鸾遇范莱芜乎?一笑。”

  • 负石之死

    《庄子.让王》载:商汤伐夏桀,克之,欲以王位让给务光。“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乃负石而自沉于庐水。”后以“负石之死”指抱石投水,示必死之决心。《晋书.

  • 新亭泪

    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此指东晋初年南渡的部分士族官吏。晋愍帝建兴四年,即公元三一六年,刘曜攻陷长安,愍帝被俘虏。次年,晋元帝司马睿在建业即位,建立东晋王朝。当时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异

  • 三日烧不热

    源见“美玉经三火”。形容人美好坚贞的品质。唐白居易《答友问》诗:“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

  • 砥柱中流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砥柱是山名,在河南三门峡东北黄河中流,因屹立于激流之中,形如柱,故名。后以砥柱中流喻指坚强的、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力

  • 南国纪

    《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东汉.郑玄笺:“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诗.小雅.四月》中以长江、汉水为南国之准则。后遂用以指代江、汉,亦可代指南方。唐.李百药《渡

  • 纲举目张

    纲,网上的总绳。目,网上的眼子。全句原指提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会张开。后泛指条理分明,或抓住主要环节,带动一切。商朝盘庚在位时期,迁都于殷。臣民都不安新居,盘庚便对他们加以训戒和开导。他指出,各级

  • 惟有读书高

    明.柯丹邱《荆钗记.会讲》:“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古人极端重视读书,认为只此一条路才是进取之途,才是高尚的行径;同时对于其他的行道都持轻视的态度。后用为重视读书求学问之语。明.范受益《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