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效颦
颦亦作矉。东施,丑女名;颦(pín),皱眉。东施效颦,比喻从表面上盲目地生硬模仿人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庄子在批评儒家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坚持推行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越国著名美女西施心疼病发作时,紧皱双眉往村里走,同村一个丑女人见西施捧心皱眉的病态表情觉得很美丽,也照样模仿。这样他那村里的富人见了,紧关大门,不敢出去;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避开了。
【出典】:
《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例句】:
唐·王维《西施咏》:“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清·曹雪芹《红楼梦》30回:“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主谓 比喻不切实际,一味模仿,结果适得其反。语本《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病心:心疼病。丑人:指东施。)秋笛《绿帆·江叶》:“现在很多人写字,总是‘未学走先学飞’,基本功夫尚未扎稳,就想~,结果笔画凌乱,柔弱无力。”※颦,也作“”(pín),皱眉。△贬义。用于仿效方面。→画虎不成反类犬 适得其反 邯郸学步 寿陵失步 ↔西子捧心 舍短取长 择善而从。也作“西颦东效”、“东家效颦”。
【典源】《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pin) 其里, 其里之丑人, 见之而美之, 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 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彼知美, 而不知之所以美。”清·翟灏《通俗编》卷十八:“此寓言其丑人,未尝著谁某也。《太平寰宇记》载诸暨县有西施家、东施家。黄庭坚等始凿言东施效颦。”
【今译】 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有心疼病,在村里皱着眉头行路,村里有个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回去也学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村里的富人见了,把大门紧闭不出来; 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离村而去。这个丑女只知道皱眉很美,却不明白皱眉而美的缘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胡乱勉强模仿,效果反而更坏; 也用作谦词; 或以“东施”等借称丑女。
【典形】 丑女效颦、东里之颦、东施、 里丑捧心、 捧心学、里、 效颦、效、 效痛、 学捧心、 长颦难效、 效颦客、效颦眉。
【示例】
〔丑女效颦〕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东里之颦〕 清·吕履恒《长歌行送友人游大梁》:“后来者谁可与言,东里之颦邯郸步。”
〔东施〕 宋·范成大《道中古意》之二:“东施无丽质,安稳嫁乡县。”
〔里丑捧心〕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里丑捧心,不关西施之颦矣。”
〔捧心学〕 宋·黄庭坚《次前韵谢与迪》:“今代捧心学,取笑如东施。”
〔里〕 明·袁宏道《喜逢梅季豹》:“里少冶容, 邯郸无高步。”
〔效颦〕 唐·王维《西施咏》:“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效〕 宋·苏轼《次韵答章传道》:“效岂不欲, 顽质谢镌镂。”
〔效痛〕 唐·元稹《君莫非》:“惧聋摘耳,效痛颦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学捧心〕 宋·黄庭坚《奉和文潜》:“譬如学捧心,初不悟己丑。”
【词语东施效颦】 成语:东施效颦汉语词典:东施效颦